文章介紹
雙極性疾患(BD)和重鬱症(MDD)在臨床上常被混淆,有 25% 的 BD 患者初期會被誤診為 MDD,這會導致用錯藥,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近年研究發現,「罪惡感」可能是區分這兩種疾病的關鍵,因為它與道德判斷及大腦特定區域的運作密切相關。
為了找出更好的方法來區分這兩種疾病,羅育騏醫師團隊設計了一項實驗,邀請了 111 名受試者,並將他們分成三組:35 名病情已經緩解的 MDD 患者,38 名病情穩定的 BD 患者,還有 38 名身心健康的一般民眾做為對照組。
研究團隊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影片情境:第一種是「痛苦情境」,比方說刺傷別人這種會讓人明顯感到愧疚的行為;第二種是「模糊情境」,像是用手碰觸他人臉部,而這類行為是否合適要看具體情境。
受試者在觀看影片時,需要想像自己是行為的執行者,同時研究團隊利用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特別觀察與罪惡感相關的腦區,像是背內側前額葉(dmPFC)和前扣帶回皮質(pgACC),想要瞭解這兩種病人在面對罪惡感時,大腦反應是否有所不同。
研究結果顯示,在「模糊情境」中,BD 和 MDD 患者的大腦反應差異明顯:MDD 患者比較容易有強烈的罪惡感,相關的大腦區域(例如 dmPFC 和 pgACC)活性較低;而 BD 患者的大腦活動則更高,特別是在負責情緒調節的區域。研究發現利用這些大腦反應模式,準確區分 BD 和 MDD 的可能性高達 78.6%;但在「痛苦情境」下,兩組患者的大腦反應差異就不明顯。
這項研究讓醫生在診斷時多了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能更準確區分這兩種患者,也看到模糊情境在心理健康診斷中的潛力。
恭喜羅醫師!
你知道論文作者排序其實有潛規則嗎?第一作者該怎麼定?通訊作者又該如何選?如果是跨院或跨科合作,如何平衡貢獻度和合作關係?來看看陳醫師的建議。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創刊於 1960 年,2023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3,在 Psychiatry 領域的排名為 Q1(49/279)。
羅育騏醫師與新思惟
- 羅育騏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五梯次
- [快訊] 羅育騏醫師關於 amisulpride withdrawal dyskinesia 之個案分享,獲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刊登!
- 既然要投稿,何不努力些讓辛苦結晶被接受。(羅育騏 醫師)
- [快訊] 羅育騏醫師團隊,關於恐慌症與性功能障礙的系統性回顧,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刊登!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