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通訊投書浪費時間?懂得評讀文章,才能避免被審閱者批評!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肝膽胃腸科 許柏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柏格醫師團隊,關於降尿酸藥物過敏反應的通訊投書,獲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417_1022_ard

 

 

到工作坊進修,拚出自己的 SCI 論文。

 

在三年前,透過朋友的介紹,參加了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我在這堂課結束後的兩年,已經有兩篇 SCI 的文章了,雖然慢,但是打開了寫國際級研究論文的第一槍。萬事起頭難,那時我覺得工作坊,讓我能透過課堂手把手從零到有,已經非常感謝了,更不用說後來還產出兩篇。

 

 

Revision 攻防戰,歷經審閱者的批評。

 

言歸正傳,我寫這篇通訊投書之前,寫的兩篇 SCI,不論是研究型論文,還是 case report,都歷經 reviewer 轟炸似的評論。

 

第一次光 major revision 就洋洋灑灑共 38 個問題,第二次 case report 的 revision 也有 12 個問題,問的東西從前後文不一、數據不對、reference 太少等等,這時,我就開始覺得自己怎麼會沒察覺,而犯下這麼多錯誤?雖然後來論文有被接受,但是如果能「在寫的時候,就知道 reviewer 想什麼」,不是更好?

 

這時剛好研究所的魏教授傳 e-mail 給大家,說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很多評論文章,大家可以試著投投看。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便在一個星期日早上著手研究一下。

 

 

寫通訊投書的方法與策略

 

我研究了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ARD) 的 Correspondence letter,歸納為幾大類:

 

  1. 提出臨床上的差異:很多是拿別人或自己的研究數據來評論此篇文章,如果不同,可以更深切討論為什麼會有差異;如有相同,可以贊成作者想法。

 

  1. 提出研究方法學的偏差:用統計或是設計上的偏差(Bias)來評讀文章數據的適切性,如我在文章中的第一點和第二點便引用別人的文章,點出疾病適應症,會影響研究中選擇族群上的偏差(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以「他人的文章數據為矛,評讀(攻擊)本文的數據(盾)」。

 

  1. 非科學性的錯誤:文法或是圖表、摘要等文中數據前後不一(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這就好辦了,因為不須引用文章。但是這種錯誤很少出現在高分期刊,這篇 ARD 是風濕免疫科的頂尖期刊,分數高達 10 分以上,被我找到錯誤,我想也是湊巧幸運而已。

 

  1. 一致性文體與寫法:在初想這篇評論前,看完十幾篇已出刊的 Correspondence letter,文體起承轉合都很一致:
  • 前言先誇獎,分析作者的結論與數據。
  • 條列三點有疑慮值得討論的地方
  • 結論再「安撫」並以總結原作者群的結論

 

  1. 文章規定簡單:
  • 字數限制六百字
  • 不用摘要(Abstract)
  • 圖表最多一張
  • 參考文獻(Reference)少於六篇

 

 

從文章初想到被接受,只花了 10 天!

 

我覺得文章很短,自己辦得到,而且字數不能太多,引用文章數也不能太多!

 

回想起工作坊時,蔡校長說:「0 和 1 的差別,就是一個還在想,一個已經投稿了。」於是我泡了杯咖啡,開了冷氣,看看窗外的藍天,再低頭看看手錶,星期日早上 8:30,時間還行,先行動了!

 

花了三個小時,用一個星期日的早上寫完,e-mail 給團隊後,隔天修正、定稿與英修就投出去了,最後一個星期就上了,從初想到接受剛好 10 天。

 

後面的研究論文也因此而受益,學習評讀別人,進而寫研究的時候,就會想到別人怎麼評論我,思慮會更加縝密,雖然還是有一篇文章投稿 PLOS ONE,收到一堆修正評論(major revision),慘……還是需要再學習。

 

不過,行動力決定一切,這是我自 2018 年 10 月上完工作坊、從 0 到 1 之後,最有感的一篇!也謝謝新思惟給我這個機會,跟研究路上的大家結緣,謝謝!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1013第二十三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