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附醫 胸腔內科 陳韋成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韋成醫師團隊,關於雙側腎臟被空氣清楚襯托之個案報告,獲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刊登!
研究,從日常中開始。
投稿原著論文、發表臨床試驗等級的研究,對年輕臨床醫師來說有很高的門檻,也讓許多人望而生怯。然而,研究的目的,不就是發現問題、釐清問題、閱覽文獻和嘗試解決的歷程嗎?
日常中總是會遇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張獨特的影像,甚或是令人警惕的併發症。有時是在例行會議上報告,有的則是在臉書(Facebook)上取暖,其他則是在教學上提醒後進,其實都是很好的臨床案例,值得作為投稿的素材。
臨床會議針對棘手病情的討論,可以提供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團隊裡資深前輩的見解,搭配自己找尋的文獻,或是與外院醫師討論差異,交織出來:「為什麼會產生併發症?實際做法和文獻差異在哪?有可以改進之處嗎?除了在會議上報告提醒其他人,是否這個問題也是全世界所面對的?」
從文獻和臨床個案,找到發表的賣點。
急性呼吸窘迫症是加護病房中很重要的疾病,自 2000 年證實採取肺保護通氣策略(Lung protective strategy)能明顯降低死亡率,這個做法便是治療的圭臬。看似沒有研究可著墨之處,但實情不然,大規模研究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病患並沒有受到低潮氣容積的保護。證據力很強的做法,卻沒辦法好好施展,這是為什麼呢?
本案例中的患者,一方面有自體免疫疾病,現在又合併有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症,是否要繼續用呼吸器撐著,減少葉克膜(體外循環氧合,Extracorporeal oxygenation)相關的併發症,實在是令人為難的問題。
但透過這個案例可知,用呼吸器硬撐也是會產生像氣胸和後腹腔氣腫(pneumoretroperitoneum)等併發症,到最後還是使用葉克膜。不如當無法維持肺保護通氣策略時,便往下一階段啟動葉克膜,免於呼吸器所造成的肺損傷。
配合文獻回顧後,發生在困難案例上的併發症不只給我們啟發,更值得分享給世界上其他的醫師作為警惕。
清楚明瞭的影像,成就經典。
文獻回顧後,發現已有二十四篇與後腹腔氣腫(pneumoretroperitoneum)相關的文章。而且早在 1976 年,就已經有病例報告了,這似乎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到 2020 年,還有幾篇新發表的文章呢?表示其間還有些差異能給讀者不一樣的收穫。
定下心看過文章後,發現前人的後腹腔氣腫,要不是經由電腦斷層診斷,就是隱約在 X 光看到。從來沒有這麼清晰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從 X 光就能抓住大家的目光。
因此,一張清楚明暸的影像具備上述的教育意義,再搭配新思惟蔡校長如何標示和凸顯的重點,成就經典。
與醫學生組成有效的團隊
日常忙碌的臨床醫師,擁有的時間實在是寥寥無幾,僅在夜深人靜時可以好好思考和重點式文獻回顧,得到的體悟和感想,往往在臉書發表後便石沈大海。
但遇到認真好學、對研究有興趣的醫學生,在臨床醫師的指點下,就能完成全面且完整的文獻回顧。初步搜尋到的資料,配合臨床的專業和經驗,幾經討論便能成為有教育價值的案例,甚至讓學生們初試啼聲在學會的年會中口頭報告,獲得免費的同儕審閱和建議。一同經歷臨床案例、文獻回顧到最後的期刊投稿,嚐到團隊合作的喜悅。
和醫學生分工合作的團隊,透過文獻回顧,將日常中富有教育價值的案例,搭配清楚明瞭的經典影像,不只是發表在臉書上,更成就一篇值得分享的影像案例報告。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