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出擊,邀請最關鍵的人!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周邊 IGF-1 濃度與譫妄發生率之統合分析,獲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刊登!

 

 

01_agg_ptt_23_share_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與 delirium 關聯性的這篇文章,是我們睽違已久的 biomarker(泛指可協助診斷疾病的某特定檢驗數據)的文章,這篇文章最早是由我的好朋友們(DJ Li 與 CS Chu)提出研究構想,接著由我協助後續統計補充與修改完成。

 

 

為什麼需要這篇文章呢?

 

Delirium(中文:譫妄)是一個臨床上很常見的精神混亂狀態,主要出現在急重症的內外科疾病患者身上,每當這個現象出現的時候,往往會讓家屬陷入恐懼:「我的家人怎麼了,是不是中邪了?怎麼開始胡言亂語看到無形的東西?」同時,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感也會跟著出現。且 delirium 出現的時候,通常代表病患的狀態正在惡化,醫病之間的關係更容易進入雪上加霜的窘境。

 

 

這篇文章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臨床醫師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能駕輕就熟地從容處理,但是當這個症狀不是用典型的嚴重症狀(例如:幻覺、胡言亂語等)作為表現,而是以較輕微的型態出現(例如:只是精神恍惚、精神不濟等),甚至變成所謂的慢性化(chronic delirium),臨床醫師就會面臨兩難:「他 / 她現在這個樣子,算是 delirium 嗎?要怎麼區分一般的躁動,和這種型態的 delirium 呢?」因此 delirium 的診斷工具對臨床醫師來說,確實有其必要性。

 

 

現行證據的不足

 

然而翻開教科書,提到 delirium 的診斷原則,不外乎是那套 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系統,就是 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系統的條列式診斷(diagnostic criteria),頂多就是輔助一些評分量表(但這些評分量表經常攙和一些主觀的成分在裡面),似乎沒有一套更為精準客觀的檢驗系統,來協助臨床醫師做診斷。

 

因此,找出能夠輔助 delirium 診斷的 biomarker,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

 

 

資訊的混亂

 

目前為止,關於 delirium 診斷 biomarker 的文章不少,有些文章著重在 cytokine,有些著重在 neurotrophic factor,甚至有些 biomarker 已經有專門的 meta-analysis 在討論。

 

然而,IGF-1 這個東西和人類體內的平衡與調節有著重大的關聯,甚至對神經細胞恆定也很有影響,這麼重要的東西,竟然沒有一篇專門的 meta-analysis 來探討,確實相當奇怪。但也多虧了這個資訊的缺漏,成為我們能夠著手切入的一個好機會!

 

 

額外的收穫

 

有趣的是,透過這篇文章的寫作,我們開始了與外國朋友交流的機會,古人以文會友,今人以 paper 交友。在整理這篇文章的過程,我們找到了一些之前曾經在這領域有所鑽研的專家,一起加入共同作者的行列,也透過這些新朋友的幫助,找到了我們之前內容的盲點!

 

這正是我們課程中不斷強調的地方:「主動出擊,邀請最關鍵的人!」在邀請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致命缺點。甚至,能夠讓這些專家幫忙擔任守門人,避免其他 reviewer 欺負我們是在這領域不熟悉的新手,進而降低文章的退稿率。(畢竟 reviewer 會想,這麼大咖的人都在這團隊裡面,說不定他們提到的觀點,正是我之前沒想過的觀點,那我也不方便班門弄斧一番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0823_第七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