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以第一篇文章衍生更多其他文章?
答:(陳一銘)第一篇 original 文章大多無法一次回答全部的問題,在您的 discussion 中會有 study limitation,有 future perspective,那些都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
如果第一篇是一個人收集的 case,不妨把未來的文章擴大到整個醫院的 database,或是健保資料庫;如果第一篇是 population-based study,一些資料的細節也可以在後續用醫院資料來回答。Cross-sectional 的 data 可以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增加 sample 的 N 值再發一篇 follow-up report,或是把別人已經發表的跟自己的資料做個統整比較;如果第一篇文章是做 peripheral blood,後面的可以用 target organ tissue 的實驗、animal study、cell line work 來做一系列的發表。
問:請問 reviewer 想看,且一定要看到的點是哪些?
答:(陳一銘)Reviewer 多半是這一個 field 已經發表過一定數量文章的學者,他們對雜誌社也有義務要確保論文的品質,所以如果這一類的研究問題曾有相關 study 發表,多半會請您提供相同實驗方法的結果數據,花一點時間在 literature review 時應該可以發現;如果被問到比較冷門的問題,可能剛好 reviewer 的專長或過去的研究經驗所致,那就想辦法找到他們問的問題相關的文獻,把它 cite 進去您的文章。
問:沒錢、沒人、沒資源,全要自己來。例如統計,都是做中學。方法對不對、要跑 model 怎麼跑、怎麼解釋、怎麼寫統計結果、正不正確。雖然已經嘗試做中學,但希望可以學得更快、更 advance,讓這部份不是弱點。目前完成過的論文寫作這件事情上都是自己摸索,雖然也摸索出一些心得,但還是很希望知道每個環節那些有用的、可增加效率的、沒人教我的 know how。一年多篇 SCI paper,到底如何做到?真的放在每個 area 都做得到?
答:(陳一銘)除了資深醫師的指導以外,也可以利用所屬醫院或大學的統計小組,或是請合作的老師幫忙。好一點的雜誌社在 review 時會需要您提供統計專家的意見,甚至可能叫你把 SPSS 檔寄給 reviewer,建議可以自己先試著分析統計結果,再找合作的統計專家驗算數據,檢視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從作中學。
每個人發表論文的模式不同,基礎研究的老師不少人都是三年練一劍,每篇都至少要 10 分以上,但醫院的論文評比制度無法容忍兩年都沒有產出。一年發表多篇 SCI 論文的臨床醫師,很多都是有自己的團隊、實驗室或是統計人員,分工合作出來的。
有的老師擅長經營與維持特別疾病的 cohort,一有新的研究 target,把手上的 sample 掃一次就是一篇; 有些人則是擅常散打,1-2 篇 basic 研究,1-2 篇研床研究加上健保資料分析論文,寫寫 letter to the editor 和 case series 或 clinical image 等等,加一加也十分可觀。
如果資源比較少,可以把資源集中在您有興趣、但國際間研究較少的領域,做個幾年,您就是專家了。
問:一個年輕醫師,在學術上還沒有任何成績前,如何尋求跨科的合作?
答:(陳一銘)除非您英氣煥發像蔡 P 一樣優秀,或是科部主管厚愛,否則別科的主任級醫師通常不會直接找年輕醫師合作,但別氣餒,「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可以找過去在一起 run intern、PGY、大內科或大外科的好友,吃飯的時候除了聊足球,說不定可以激盪出更多研究的素材。
問:從發想→資料整理→論文完成,可以分享時間分配的秘訣嗎?(例如每天睡幾小時,如何有效運用零散時間?)如何為論文挑選適合的期刊?
答:(陳一銘)每個人的時間分配情況應該不同,多數人還是需要比較大區塊的時間才能構思論文。如果已經結婚,甚至已經有了小孩,可能要等到小孩都睡了才有可能靜下來寫作。睡眠時間不應該妥協,至少需要 6 個小時。推掉不必要的 social meeting 和演講吧!醫院工作多的是無關緊要的會議,每個晚上花個 1~2 個小時,專注在資料整理與寫作,可以把文章分段初稿印出來,利用會議時間做一些小修改,閱讀重要文獻同時構思寫作內容,都是不錯的安排。
問:如何為論文挑選適合的期刊?
答:(陳一銘)有人投稿的原則是從最高 ranking 的往下投,但是國科會 RPI 分數計算改變以後, ranking 已經不是唯一的參考;有人則是固定投幾本雜誌,讓 editor 認識你的研究領域,最後成為 invited reviewer。最快的方法是請教前輩醫師,在同一個 field 經營很久的老師,直覺通常不會差太遠。
年輕醫師要練習評估您研究的 novelty & quality 來決定期刊選擇。每一本期刊收納的文章類型不同,有些比較會接受健保資料庫這一類的流病資料,有些不太收過於基礎的內容,可以訂閱貴領域期刊的 new article content alert,熟悉每本期刊的喜好。
如果在同一個研究領域碰壁很久,也可以投到其它領域的雜誌。以內科系為例,可以考慮Medicine,General & Internal 或是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轉換戰場。
問:講師好,我目前手上有兩篇中醫藥相關的健保資料庫文章正在進行中,都是自己摸索嘗試。希望能藉此課程,一來精進論文寫作技巧,二來想圍繞新陳代謝與腎病兩大主題去發展中醫藥論文,結合臨床與研究,有源源不斷的構想與能量。感謝!
答:(陳一銘)中醫藥的健保資料庫是台灣很獨特的資料,可以加上中醫的辯證來分析,更可以研究和西藥的 interaction,期待您的大作。
問:面對 reviewer 的提問,回覆要怎麼寫才可以對自己最有利?
答:(蔡依橙)要先瞭解權力關係。露臉的是雜誌社跟 chief editor 跟 section editor,不露臉的是 reviewer,在審稿的過程中,reviewer 對你「暫時」有絕對宰制的權力,但他仍受到另一個 reviewer 跟 section editor 的牽制。
所以,不要把 reviewer 的話當聖旨,給他面子,但不用全部照做。這像打仗,雖然你很渺小,遇到大咖,但你背後有很多援軍,只要使用得宜,其實多數都能取得勝利。
相信我,reviewer 比匿名的健保審查委員好對付多了。
歡迎您在課堂空檔或互動實作時間,提出實際困擾您的例子,我將與您分享類似的經歷,並給予建議。
問:統計不夠強的話,怎麼跟有相關背景的人合作,把資料的產出最大化?
答:(蔡依橙)這世界很現實的,其實學術界的人都在彼此稱斤論兩,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也都必須思考:我跟誰合作會有最大產出。
熟統計的老師,往往也已經有幾個合作的臨床研究者,如果我們沒博士、不是主任、論文也不多,要找到統計老師,願意花時間弄懂我們的東西、協助找出統計方法,其實機會是非常非常小的。
幸運的是,對初學者來說,有兩點很有利:
- 其實只要懂基本的統計,方法對了,有 p 值,一般來說,上 1 到 5 分左右的期刊還行。
- 超高分期刊那種不說,純以中等級到入門的期刊來講,如果您投稿的文章,研究主題夠好,只是統計還有可加強的地方,往往 reviewer 不會直接 reject,而會在 opinion 裡頭建議你該怎麼表達,例如:給 confidence interval、power、用 odds ratio 表示等。你就等 revision 的時候再改就好了。
最新課程,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