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要列為研究所通識課程或是 PGY 課程!

 

作者:匿名

 

 

MEPA_20201108_1353

 

 

我覺得這堂課,應該要列為研究所通識課程或是 PGY 課程耶!打算要念研究所的同學、剛開始進入醫院的醫師們應該找機會來。

 

 

文章被改的亂七八糟,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在新思惟的課堂上遇到認識的人,問起什麼動機驅使報名參加課程,一致都認為在文章寫作上面卡關了。雖然以前曾經念過一點書,可是寫文章這件事大多是摸索出來的,老師們跟學長們很忙,文章往往被改的亂七八糟,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正如老師上課時開玩笑講的,建議住院醫師要來上課,減少文章修改的篇幅,我覺得這應該要列為研究所及 PGY 通識課程,多一些對論文寫作的了解,以後也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聽到著作等身的醫師分享寫作經驗,真的很值得。

 

課程設計從論文每段怎麼寫開始,真的是很好的開始,以前常常不知道怎麼下筆,自己的英文不好,英文寫作更是讓人擔心,常常辭不達意、不知所云,經由陳一銘醫師的分享,點醒文章重點在意思的表達,一開始可以先把意思表達出來,再做修改。

 

老師也提點了每段應該包含的主題,在前言、實驗設計、結果分析以及討論上才能面面俱到,能聽到著作等身的醫師分享寫作經驗,真的很值得。

 

在吳爵宏醫師分享的第二堂課,真的是拳拳到肉,在統計圖表與文稿的部分上所提點的,真的是自己很容易犯的錯,從字體、行距、排版、圖片、表格……講得仔仔細細、明明白白。

 

菁英真的都是細節控,以前不會在意的襯線字體、不小心多按一下的空格、甚至是該斜體沒有斜體,通通成了致命的因素,如果文章的外表讓審閱者需要多花心思去解讀,或許會減少審閱通過的機率。

 

 

自己也能做出有模有樣的圖表,感覺變得很厲害!

 

接著是統計,這也是研究中很容易被卡關的部分,之前曾經因為研究,度過一段不知道怎麼跑出統計結果的日子,就算結果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樣把它畫成圖表。

 

在課堂上,陳一銘醫師從資料的種類型式開始講解,利用實作時間的圖表內容,說明運用統計方法的時機點,進一步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中,藉由老師及助教的幫忙讓我們一步一步的畫出圖表來,哇嗚!自己也能做出有模有樣的圖表,感覺變得很厲害!

 

在實作時間之後接著的是期刊選擇策略,陳一銘醫師分享了投稿不同期刊的經驗,沒有想過投稿也有策略,需要做功課準備。

 

陳一銘醫師從怎麼樣查詢自己領域的 impact factor 雜誌排序開始(還好有來上課,我還真的不知道怎麼查怎麼找),分享了不同型式雜誌的特性,從專科雜誌到 open access 的選擇,針對升等以及品牌不同的需求作分析,對於日後投稿被拒絕後,也能馬上修改後再出發,朝向發表之路。

 

講解清楚的吳爵宏醫師接著分享他不同文體投稿的歷程,不管是 case report、letter to the editor 到 image section……等一一娓娓道來,在討論激烈的學術界中不管是信件的回覆技巧,面對挑戰時的心態及回應,都給了很多建議跟經驗分享。

 

壓軸的是時間利用及安排,聽了蔡校長拼命的過程及時間安排,了解這段學習歷程,深深覺得今天真的很幸運,能有機會在新思惟的課堂中學習,這是老師們在多少努力之後得到的心得分享給我們,如果能應用在自己的研究、文章以及生活之中,能少走一段跌跌撞撞的日子,在投稿以及學術的路途上或許就能更快起步。

 

在課程安排中,從投稿寫什麼、寫完怎麼排人家才會看、統計跟統計圖表怎麼做、投稿策略跟投稿文體的書寫,到最後怎樣利用時間做研究跟寫文章,有系統有條理的分析跟講解,對我這種似懂非懂的、一知半解的,幫助真的很大。

 

 

私下提出的問題,也得到很棒的建議。

 

更讓我高興的是在下課時間以及互動時間,同學紛紛就目前自己遇到的處境跟老師請教,老師跟助教都很用心的回答,也提出很棒的建議,自己在旁邊聽也學習到很多,相信同學們跟自己在不久的將來,必定也能在論文寫作上起步起飛。

 

最後謝謝新思惟,謝謝蔡校長,謝謝陳一銘醫師、吳爵宏醫師以及助教老師們的教導及幫忙。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老師們的經驗與建議我收下了,我會好好努力的。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1108_第三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