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曾愉芳醫師參與團隊以計畫行為理論研究戒菸之論文,獲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刊登!

 

 

01_PHM_TsengYF_01

 

 

文章介紹

 

2016 年台灣菸害防制年報顯示,儘管菸害防制法已大幅降低吸菸人口,但台灣成年男性吸菸率仍高達 29.4%。其中近 4 成 (39.5%) 打算在未來一年內戒菸,但仍無法擺脫菸癮而持續吸菸。

 

了解影響戒菸之決定因素有助於制定相對應的計畫,因此作者團隊應用計畫行為理論 (TPB;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分析戒菸之預測因子為何。TPB 認為態度 (attitude)、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與行為控制知覺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決定了個人的行為意圖。

 

舉例來說,若對某行為抱持正面態度、主觀規範愈是支持從事該行為、對該行為的行為控制知覺也愈強的話,則個人從事該行為的意圖亦隨之愈高。TPB 可簡化成:我想不想 (attitude)、別人的看法 (subjective norm)、我做不做得到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TPB 被廣泛用於消費行為、科技資訊、醫療健康等領域之研究;另有研究認為 TPB 對於行為意圖仍有無法解釋之部分,還需考量自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past behavior、habit 等因素。

 

針對戒菸意圖,分析結果顯示 TPB 能解釋 34% 之變異部分,若加入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則可解釋部分顯著提高到 40%。戒菸意圖的最顯著預測因子為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與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接著是 attitude;subjective norm 則不在其中。

 

針對實際成功執行之戒菸行為,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與 attitude 是主要預測因子,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與 subjective norm 則否。因此,可透過加強對戒菸之信念、產生能做到的想法,進而克服阻礙戒菸之障礙、讓隨後的協助措施更有效。

 

 

期刊介紹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創刊於 1996 年,主要收錄心理健康、行為醫學相關文章。此期刊的 2016 年 impact factor 為 1.500,於公共、環境與職業健康 (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領域之排名為 108/176 (Q3)。

 

 

再次恭喜曾醫師!

 

 

曾愉芳醫師與新思惟

 

  • 曾愉芳醫師所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第十二梯次
  • 曾愉芳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十四梯次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1210_第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