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大醫院 新竹分院 胸腔內科 耿立達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耿立達醫師之醫療影像分享,獲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刊登!
前陣子,小弟的一篇醫療影像分享,很幸運的被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PMJ) 刊登。沒想到 3 天後,我竟收到新思惟團隊的恭賀信(新思惟團隊真是太強了)。1 個月後,小弟的名字就出現在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網頁上(灑花 XD)!
(釔編按:耿立達醫師在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十一梯次中,曾獲得「統計製圖大賽」。)
後來經過強者我同學 Cheng-Hsien Huang 的轉貼與新思惟的介紹,文章的能見度大開(PMJ 的 Article Usage Statistics 顯示 2016/7 的 abstract 下載次數為 531 次,但是新思惟網頁的閱讀次數這 5 天已有 384 次),令我深刻體會,出書要找名人寫序,以及選擇正確通路的重要性!因此小弟想趁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身為一隻研究魯蛇的心路歷程。
尋找研究的起點並培養臨床感
這篇文章起源於小弟之前在 ICU 照顧一位婆婆的經驗。被當成急性氣喘發作的她,在 ICU 裡的理學檢查發現她雙側肺部的 wheezing 其實是從胸骨上的 stridor 傳下來的,再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發現她是因 innominate artery 壓迫氣管導致 tracheomalacia,最後病人順利出院。
蔡校長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課前問答直播第一彈回答「沒有臨床研究經驗的菜鳥住院醫師,如何踏出研究的第一步?」時,說要培養「臨床感」,真是讓我這個沒有臨床研究經驗的菜鳥主治醫師也猛點頭。所有研究都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而臨床感正是找出病人問題的那把鑰匙。
這個病患在我幫她做支氣管鏡檢查時,也是因為這樣靈光一現,才請技術員幫忙留下影片檔(一般只會留圖檔),可以在之後投稿用。因此,即使是工作繁忙的重症加護醫師,也能在努力照顧病患的同時,找出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個案!(廣告一下,歡迎各位學弟妹一起加入胸腔暨重症醫師的行列,解決全球最低的重症醫師荒 XD)
選擇 Image Section 投稿而非 Case Report
決定將該個案投稿時,我曾經猶豫要選擇投期刊裡 image in medicine 或是case report 哪一個 section。後來決定選 image section 原因有二:一是字數可以較短,比較容易準備,適合個性懶惰又時間不多又英文不好的人(像小弟),二是該個案的 image 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self-explanatory),即是只看 image 本身也能知道病人是甚麼問題。
看蔡校長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課前問答直播第一彈時發現,自己選擇個案研究投稿,正是校長對沒有 original study 的研究新手的建議。有興趣研究卻苦無題材的朋友們,不妨從身邊就有的個案開始進行。
關於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選擇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投稿,有一部分是因為之前就曾投稿過,另外則是看到前同事,也是新思惟之友賴怡君醫師的成功經驗。如同賴醫師所言,PMJ 對於文章的要求應該是具有教育意義,而且對象是一般醫師 (general physician),並不特別要求罕見疾病。因此,也許是 a rare disease presented with common sign (wheezing) 這點頗具教育意義的關係,在我上班顧病人、下班顧小孩,用盡洪荒之力後完成投稿的回應居然是 minor revision (provisionally accepted),真是運氣很好。
給正在起步的人鼓勵與指引
其實在眾多新思惟強者面前,分享這樣的心得真是感到害羞。感謝新思惟團隊的蔡瑋琳醫師在 E-mail 裡鼓勵我「您的分享可以給更多正在起步的人鼓勵與指引」,讓我提起勇氣分享自己的笨拙的心路歷程。身為臨床醫師,看到病人變好,就是莫大的快樂;看到自己的經驗能與世界分享,心中更是快樂。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