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義長庚 大腸直腸外科 謝孟樵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孟樵醫師之個案報告,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事隔幾個月後,有機會跟新思惟團隊分享我成功投稿的喜悅了!
我發表的期刊是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CGH),在肝膽腸胃雜誌 76 本中排名第 7 位,impact factor 為 7.896,分數高到嚇我一大跳。
在新思惟之友的刺激下投稿
這是一篇小品文,是目前流行的 image report,這不是 case report,也不是 original article。我是被我的大學好同學兼目前競爭對手,張譽耀醫師刺激 鼓勵下,發現他有一篇 image report:Phlebosclerotic Colitis Presenting as Intestinal Obstruction,發表在 2014 年的 CGH,如此高分的雜誌,讓我羨慕不已,所以我就效仿張醫師的作法,於今年投稿,一舉達陣成功。(釔編按:張譽耀醫師也是新思惟之友,不僅上過《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更在課中的「醫學影像大賽」獲獎!)
留意罕見症狀的案例
外科系的優勢,是常會有一些罕見症狀的病人落在年輕主治醫師手上,就有機會去寫 case report 小品文。
我這篇文章的病人因不明原因慢性腹瀉,造成臨床上以低血鉀(hypokalemia)、電解質不平衡 (electrolyte imbalance)、及慢性腎衰竭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表現,反覆住院多次補充點滴和鉀離子,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從直腸到乙狀結腸有 20 公分長、一整圈巨大的 villous tumor,導致大腸黏液分泌增加,發生不可逆的低血鉀、電解質不平衡、及慢性腎衰竭。
和病人討論後,決定手術切除問題大腸直腸,解決上述問題。我採用單一切孔腹腔鏡大腸直腸切除手術,效果不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是第一次遇到,手術前就覺得這有潛力寫成 case report,所以將手術前檢查的照片,和手術檢體照片完整清楚地照相保存,方便日後撰寫。
手術完,我就把這案例塵封在 D 槽半年以上,當時我也不知道這個疾病叫做 McKittrick–Wheelock Syndrome,我這沒知識的外科醫師,只知道我把病人有問題的大腸割掉後,病人的症狀就改善了,McKittrick–Wheelock Syndrome 是什麼碗糕,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
新思惟燃起我投稿的動機
直到有機會參加陳一銘醫師和蔡校長舉辦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忽然間讓我茅塞大開,蔡校長一直強調主菜 original article 很重要外,偶爾也要來幾盤小菜,case report、letter to editor 就是很好的選擇,讓自己喘口氣,不要太累。
文章的價值不在於 impact factor 有多高,而是對於讀者的貢獻有多大。當下我覺得我這個 case 是很好的教育題材,讓我開始有念頭要來寫 case report!
文章竟然很快就被發表了!
直到今年 2015 年 5 月,我才開始正式蒐集資料撰寫文章,一開始鎖定目標是專門收集 case report 的 non SCI journal,但是前提是需要在 PubMed 可以搜尋到自己的姓名。經過兩天蒐集資料,我終於知道這個疾病有一個拗口的名字叫做 McKittrick–Wheelock Syndrome,也做了一些功課發現 CGH 可能喜歡這種有大件外科檢體和病理報告照片的 image report,文章寫完後,決定投稿 CGH。
很意外的結果是,文章投稿後,於美國時間星期五上午 editor 收件完,過了 48 小時,兩天後的星期天晚上,論文就被接受了,而且老美主編還把你的英文全部修訂好,過了 10 多天就 online 發表!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快到我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能說,有適合寫 case report 的題材,記得醫療紀錄要完整,事後拿出來寫文章才有題材可寫。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