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發表成功的專家,教你學術起飛的門道。

 

作者:三軍總醫院 葉大全 醫師

 

 

MEPA_20181215_0328

 

 

摸索碰壁後,陷入卡關的迴圈。

 

想起當初開始著手寫第一篇文章的經驗:當時身為第一年住院醫師,匆匆地下載了 EndNote 後,便開始四處碰壁的旅行,著實了解白手起家的箇中滋味。

 

隨著時間經過,人終究是會成長的(畢竟我們是刻苦耐勞、與時俱進的醫師),期間也有一些收穫。

 

直到撰寫第二篇 original article,突然有些迷惘(有點類似棒球選手的投球失憶症),坦白說,我認為缺少了具象化的過程,每每在下筆時覺得不夠好,又無法去蕪存菁,陷入「寫太多卻不見得是 reviewer 想要的內容」的新困境。

 

卡關時的效率下降,讓我陷入懊惱輪迴中,因此決定秉持刻意練習的態度來當學生,精進我要的技能。

 

 

告訴你,內行人如何看門道。

 

報名之前,曾擔心課程內容會不會無法切合自己的需求,當看到講者的 PubMed publication list 後,就讓我安心了解到,這是個臨床專業取向的發表工作坊。

 

讓發表成功的專業職人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才不會讓專家看出你是門外漢。

 

 

文章能否被接受,關鍵在學校沒教的事。

 

陳醫師說出常見的癥結點(我相信大家都有被退稿的經驗,但是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有 review,審稿者也不會告訴你被退稿的軟性徵象「soft sign」);吳醫師的圖表課程,道出一些我曾想過的問題,有時乖乖遵循 instruction for author,未必是審稿者最喜歡的形式。

 

魔鬼藏在細節中,或許因為這些學校沒教的事,就決定是否被接受了。

 

 

學術起飛,不靠坐等緣分。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換句現在的用語就是「苦練決勝負」,相信沒有佛系撰稿者能夠上 PubMed。

 

現今醫師的能力,具備臨床經驗考取專科後,可以持續推展醫療進步、視野的方式,就是專寫醫學論文。接觸病人之餘,也想在學術界展現自己身為醫師的面貌。除了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工作,充分利用大塊時間發表論文,我們需要多一份心思和技能去成就這份 Extra Job。

 

曾經目睹許多臨床醫師在發表上的困境,自己也曾憂慮是否無法成功學術起飛(這件事情其實很耐人尋味,因為通常清楚、明白自己遇到難題,卻無法很精確地說出到底「是什麼」,因此更無法找人討教,而通常身邊發表順利者的技巧,往往不一定適用於自己)。

 

 

學到了,下一步該練五次。

 

老實地做練習,或是直接將塵封已久的文章,依此要領再重新翻修,是這次刻意練習的中途站,相信最後一步完成後,在 reviewer 眼中會有明顯不同。這門課,讓我對投稿的選擇也清晰許多,相信今後的生涯將會因此更加精采。

 

感謝兩位老師和蔡校長提供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我認為這些應該就值回票價),雖然大家不一定走一樣的路,但習得前人的技巧,可以免去在學術路上的崎嶇,將會省下自己和家人許多珍貴的時間,適時地讓人生和職涯結合,是我們作為一位醫學職人的起手式。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刺激左腦額頂葉間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功能連結研究,獲 Biomedicines 刊登!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1215第二十四梯次課程紀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