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還沒想到研究主題前,如何累積自己的資料庫?該收集哪些項目來幫助自己釐清研究方向?年輕醫師沒有自己的病人族群,怎麼找研究方向?

 

 

Q16_

 

 

答:(吳爵宏)

 

我個人整理臨床資料是用 Excel,優點是搜尋容易,且支援跨平台、電腦及軟體的讀取。欄位可分為病歷號(或身分證號、自訂編碼等)、基本資料(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介入方法(可考慮分成數大類,例如:麻醉方式、不同術式、有無清除淋巴結等)、結果呈現(關節活動度、肌力、存活率、疼痛指數、功能量表或各項檢驗檢查結果等)。

 

不過現在對於個資隱私愈來愈注重,使用 REDCap 有較高的安全性,您也可以詢問一下貴院是否有開放此功能權限。

 

大多資料都容易從既有病歷資料獲得,但結果的紀錄,最好先查詢過去文獻,把各種可能重要的 outcome measurement 做成表格,病人每次回診追蹤時拿出來,才不會忘記問病人,或忘記開立檢驗、檢查。

 

數據庫中的每個欄位,雖然看起來是冷冰冰的數字、符號或文字,但其實也代表著每個活生生病人身上的故事。

 

重複性的輸入工作,可以請助理做,但建議剛踏入研究領域的新手,要自己逐筆輸入,培養手感,因為這些資料對你是有意義的,對助理則沒有,在輸入的過程中,可能會冒出類似:「這些數字好像特別容易在某個群組出現」的感覺,那恭喜你,題目成形了,再加驗證即可。

 

另外,自己輸入的好處是,當統計的結果覺得不合理時,容易 debug,甚至在輸入時就知道資料可能有問題。這些省下來的時間及可能獲得的成果,遠比請助理輸入要來的有價值。

 

大多數醫師在研究生涯初期,都沒有自己的病人族群,一定是先培養好自己在短時間內寫完論文初稿的能力,問問科內的老師或臨床上常合作的其他科醫師,是否有 data 可以用,在撰寫論文和投稿過程中,累積經驗及研究感,以及「會寫作」的名聲。

 

相信我,醫院裡不缺論文材料,缺的是能(快速)產出文章的人。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學員提問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