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關於怎麼聯繫老師,請參考最近我在部落格分享的這篇。
找老師的考量
找老師當然很重要,我個人認為的價值順序是:「真的有 publication 的,然後找願意教學的。」老師自己沒 publication 的就不要了,就算看起來很厲害,可能也是一張嘴而已,我們年輕的時候,對於嘴砲跟真的有實力,往往分不出來,要特別小心。能夠量產的老師通常更理解架構與重點,要優先考慮。
請去找出科裡主治醫師的英文發表名字,並一個一個 PubMed 一下,秤秤老師們幾斤幾兩,然後才選對象唷。Google Scholar 也行,尤其現在又提供 h-index 可以快速評估。
有成績的如果有很多位,找愛教學的。不然光是自己好,不懂怎麼教學,或不願意教學,都很糟。住院醫師時期很難獨立作業,病人資料多在老師手上,靠行難免。
如何避免被拒絕:讓自己能寫作、有利用價值
這次來上課,你將學會寫作、統計與製圖的重點。有了這些能力,在競爭「好老師」的過程,你就比其他同學更容易被選上。現實點說,就是因為你有「利用價值」,可以在整個論文生產部分幫上忙。
一旦有老師願意給你題目,一週內就一定要有進度報告,讓人家知道,把資料交給你,把時間花在你身上,是值得的。所以,認真預習、專心上課、互動實作、課後繼續練習,讓自己更有「利用價值」吧!
可否跟多位老師?
這是個政治問題。我能理解,同學想要一次經營多線,避免單壓踩雷。但問題是,以下幾個是更常見的狀況。
- 你找的兩個老師剛好有仇,而你不知道。然後他們兩個都認為你是對方的學生,完全不想理你,甚至還都踩你兩下。
- 你的時間跟能力有限,兩邊都生不出進度,然後他們又都誤會你把精力花到另一個老師身上,看不起他。
有些人就是能搞定兩個以上的主管,但有的人就是被兩邊踩。這很看天分,以及你遇到誰,很難一概而論。
我個人建議,你先找一個最適合你且有可能寫出成績的老師,然後先拚一篇,全力加速衝一個月,最好能拚到寫完並投稿,等這一篇確實被接受後,你已經了解整個流程,再考慮放大產能。
追尋當代典範的足跡
仔細閱讀已經有大量成績的研究者早期起步的足跡,會給自己更多啟發。我不敢說自己是典範,只是拿來舉例給您參考。
如果您到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會發現其實我早期是以 case report 起家的,然後練習了兩篇 correspondence,接著才陸續有 original article,而且那個過程蠻緩慢,但過了一個突破點後就井噴了。而且 original article 之外,我仍持續寫 case report 搶快,把一些新技術先做發表。雖然後來也寫 correspondence,但切入點跟行文口氣與最早的兩篇不同,不那麼中二。
然後,你可以去查我是哪一年畢業的,對照我的每一篇文章,大概是在 R 幾的時候發展,去思考「為什麼他可以而我不能」,持續找到可以突破的點。
我在住院醫師時,對不少國外比我大約 5-10 歲的大師,做過這樣的調查,讓自己一直都用世界級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此一來,度過起步最困難的時期,會變得更容易。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