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OfficeHour_135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已關閉迴響。

【長期心得】一堂超越寫作教學的論文課程!

 

作者:一位緩慢起步中的 PGY

 

 

lt011

 

 

初遇新思惟的簡報風格

 

首次聽聞新思惟的名號,是在大五實習期間,一位同學的簡報受到老師們的稱讚,一問之下才得知了新思惟的簡報課程,並意外發現竟然有論文課程可以參加。

 

我在學生時期並沒有參加過實驗室或寫作的經驗,實習時逐漸確定了志向,沒想到卻是近幾年的熱門科別,聽到學長姐們人手一篇論文,不禁暗自擔心了起來,「寫論文感覺很困難又耗時,沒有經驗的我也有機會在申請前完成嗎?」

 

當時正在參加一個團隊的論文計畫,但實際上除了整理文獻,我對於整體寫作的架構與重點,可謂是一竅不通,但也沒有前輩或管道能讓我學習這些基本細節。「越重要的技能,越早學會幫助越大」,我這樣想著,按下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報名按鈕。

 

 

精實且令人受用的課程

 

完成報名後讓大家自由提出問題,新思惟在課前就整理出回覆寄給我們,不只能了解其他前輩的想法,也方便當天課堂上提出進一步的疑問。而校長與老師們的回覆也很切中要害,讓我在上課前就驚艷不已。

 

課程中除了寫作各誤區的提醒,還有現場提問回答、實作指導,更貼心的是校長與其他老師會簡單詢問每個人的背景和目標、提供建議,能感受到對於每位同學的用心。

 

而教學本身相當扎實、不講廢話,一天內就可以了解從選主題、老師選擇與溝通到投稿技巧的滿滿技巧,確實是不虛此行啊。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長期心得】一堂超越寫作教學的論文課程!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盧彥廷醫師團隊,半夏厚朴湯與西藥對梅核氣患者相關療效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CMA_LuYT_05

 

 

文章介紹

 

梅核氣是一種喉嚨有異物感但不會疼痛的症狀,一半以上的人都曾經歷過。這個症狀在傳統中醫稱為「梅核氣」,常用半夏厚朴湯治療。盧醫師團隊進行了單盲隨機對照試驗,共有 92 位診斷為梅核氣的患者參與,目的是比較「單純西藥」和「西藥加半夏厚朴湯」的治療效果。

 

研究將患者分成兩組:A 組(西藥加半夏厚朴湯)和 B 組(西藥加安慰劑),所有患者都填寫了中醫體質問卷、咽喉反流指數、格拉斯哥愛丁堡喉部評分、貝克焦慮量表和貝克憂鬱量表。耳鼻喉科醫師也透過內視鏡檢查評估反流發現評分(RFS)。

 

研究結果顯示,梅核氣患者最常見的中醫體質為氣虛(41.3%)和痰溼(35.9%),若包含體質傾向,則氣虛(63.04%)和氣滯(54.35%)最為常見。兩組患者在治療後,RFS、咽喉反流指數、格拉斯哥評分、焦慮和憂鬱指數都明顯降低。特別是 A 組(合併治療)在第 2 週和第 4 週的 RFS 評分顯著低於 B 組(僅西藥),顯示半夏厚朴湯能有效改善咽喉發炎和形態病變。

 

研究中使用的西藥包含非 drowsy 抗組織胺(敏飛達)、胃藥(法莫替丁)和祛痰劑(乙醯半胱胺酸),這組合能有效緩解梅核氣不適。加入半夏厚朴湯後,在反流發現評分上更有顯著改善,而且肝腎功能檢測證實這種合併療法是安全的。

 

結論表示,西藥能有效緩解梅核氣症狀,而加入半夏厚朴湯能更明顯改善客觀檢查指標,且不會造成肝腎副作用。這項研究證實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梅核氣的效果與安全性,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治療的實證依據,也為患者帶來更多元有效的治療選擇。

 

 

恭喜盧醫師!

 

中醫一直以來是個人化醫療的樣子,似乎與學術研究中強調量化、客觀數據化的目標相反,當你在臨床上治療有成果,想要分享到國際,並在學術上發展,不知道如何進行,歡迎參考蔡校長的建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903_第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盧彥廷醫師團隊,半夏厚朴湯與西藥對梅核氣患者相關療效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顏辰瑋醫師團隊,關於 8 至 28 天的發燒新生兒檢測血清 C-反應蛋白或降鈣素原搭配羅徹斯特標準之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01_AJEM_YenCW_08

 

 

文章介紹

 

顏醫師團隊主要是在探討,對於 8-28 天大、發燒但找不到明顯感染原因的新生兒,醫師能不能透過抽血檢查「C-反應蛋白(CRP)」或「降鈣素原(PCT)」這兩項指標,搭配現有的羅徹斯特評估標準,更準確地排除嚴重細菌感染(如敗血症、腦膜炎)和泌尿道感染。

 

研究透過回顧 2018 到 2022 年間,所有在兒童急診就診、年齡 8-28 天、發燒但沒有明顯感染來源的新生兒病例,並且這些寶寶都有照羅徹斯特標準來抽血驗 CRP、PCT,並於 2023 年用另一組新生兒來驗證結果。

 

研究共收集到 191 個新生兒案例,其中有 54 位(約 28%)後來證實有嚴重細菌感染或泌尿道感染。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有感染的寶寶,血液中的 CRP 和 PCT 數值都明顯較高。進一步統計後發現,若把羅徹斯特標準和 PCT 低於 0.5 ng/mL 這個條件(稱「長庚標準」)一起用,排除嚴重感染的準確率(陰性預測值)可以達到 100%,比單用羅徹斯特標準(93%)還要好,而且兩種方法在判斷有感染時的陽性預測值差不多。

 

根據這篇研究結果,8 至 28 天大的新生兒,如果發燒但找不到明顯感染原因,醫師除了做傳統評估外,再加驗 PCT,只要 PCT 低於 0.5 ng/mL,幾乎可以完全排除嚴重細菌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和侵入性檢查,能更安心也更精準地安排治療或觀察。

 

 

恭喜顏醫師!

 

許多同學課後已經開始著手寫論文,接著你可能會想知道,如何克服投稿後、稿件審查中的焦慮?這也是許多人常有的問題,一起來聽聽蔡校長的建議吧。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01017_第三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顏辰瑋醫師團隊,關於 8 至 28 天的發燒新生兒檢測血清 C-反應蛋白或降鈣素原搭配羅徹斯特標準之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偉萍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抗生素 TMP-SMX 治療鮎藻菌血症對臨床結果影響之研究,獲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刊登!

 

 

01_JAC_ChenWP_02

 

 

文章介紹

 

藻菌是一種常見的多重抗藥性細菌,而美坐磺胺曲美普林(通常簡稱為 TMP-SMX)是治療這種感染的主要藥物。

 

陳偉萍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使用高劑量 TMP-SMX(曲美普林成分 ≥ 8 mg/kg/天)是否比低劑量更有效治療鮎藻菌血症。

 

研究團隊回顧了 2004 年到 2023 年間的病例資料,共納入 143 位單一鮎藻菌血症患者,其中 41 位(28.7%)接受高劑量治療,102 位(71.3%)接受低劑量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高劑量組的 30 天死亡率為 39.0%,低劑量組為 26.5%,兩者差異在統計上並不顯著。經過多變量分析調整後,研究確認高劑量治療與死亡率沒有顯著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高劑量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31.7%)明顯高於低劑量組(1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項研究表示,使用高劑量 TMP-SMX 治療鮎藻菌血症並不會改善治療效果,反而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不過,由於研究樣本數有限且為回溯性設計,結論仍有一定侷限性,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這些發現。

 

 

恭喜陳醫師!

 

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單變項與多變項,居然跑出不同結果,該怎麼辦?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陳偉萍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抗生素 TMP-SMX 治療鮎藻菌血症對臨床結果影響之研究,獲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張力素受體-脈絡膜酶抑制劑對心臟衰竭併急性腎病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刊登!

 

 

01_CDT_ChenJY_15

 

 

文章介紹

 

陳鋭溢醫師團隊想要探討血管張力素受體-脈絡膜酶抑制劑(ARNi),相較於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在同時患有心衰竭(HF)和急性腎病(AKD)患者中的治療效果。

 

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9 名住院且同時患有心衰竭和急性腎病的患者,這些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了透析治療,並在出院後 90 天內恢復正常腎功能。研究始於 2015 年 7 月(ARNi 開始上市),追蹤期最長達 5 年,中位數為 2.3 年。

 

經過傾向評分匹配後,研究比較了兩組各 4391 名患者(平均年齡 58.6 歲,男性占 67.9%)。結果顯示,使用 ARNi 的患者相較於對照組有顯著較低的死亡風險(降低 68%)、主要腎臟不良事件風險(降低 42%)以及再住院風險(降低 39%)。不過,兩組在主要心臟不良事件風險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進一步分析發現,同時使用礦物皮質激素、利尿劑或貝他阻斷劑的 ARNi 使用者,在死亡率、再住院率和主要腎臟不良事件風險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此外,ARNi 對腎小球過濾率(GFR)在 30-60 mL/min/1.73 m² 範圍內的患者效果顯著,無論是否有蛋白尿。然而,對於 GFR 低於 30 mL/min/1.73 m² 的患者,ARNi 並未顯示明顯益處。

 

研究結論表示,對於同時患有心衰竭和急性腎病的患者,ARNi 比 ACEi 更能降低全因死亡率、主要腎臟不良事件風險和再住院風險,特別是在併用礦物皮質激素、利尿劑或貝他阻斷劑的情況下。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 ARNi 對這類患者的長期影響。

 

 

恭喜陳醫師!

 

你也是這樣覺得嗎?要上班又要學習臨床技能,哪來時間寫論文?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張力素受體-脈絡膜酶抑制劑對心臟衰竭併急性腎病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