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舊雨新知的支持,2 / 16(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台中高鐵班,現已報名額滿。
若您對我們的各種課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作者:科羅拉多大學 醫學院 感染科 邱家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新型 B 肝疫苗(Heplisav-B)接種時程,最佳化胸腔器官移植病人的 B 型肝炎病毒保護力之研究,獲 Vaccine 刊登!
這是一篇 B 型肝炎疫苗在胸腔器官移植(心臟移植跟肺臟移植)的應用。
因 B 型肝炎疫苗通常要打兩劑(間隔一個月),所以我用回溯性研究來觀察這三組病人:一、兩劑的疫苗在移植前都打完 (Group A);二、第一劑在移植前,第二劑在移植後(Group B);三、兩劑疫苗都在移植後打完(Group C)。
透過這三組分類,比較移植後 B 型肝炎抗體哪個最高。這個設計的方式非常有趣,在最理想的情況之下,我們都希望病人在接受兩劑疫苗後才移植,但是實際上不可能;臨床上,當病人被放到等待移植的名單上,有可能在這三種 B 型肝炎疫苗的狀態下完成移植。
在器官移植的病人當中,B 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力一直是醫界關注的重點。最近有一種新型的 B 型肝炎疫苗 Heplisav-B,它是一種含有 CpG 佐劑的疫苗,跟傳統的 B 肝疫苗比起來,保護效果更好。
美國梅約診所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接受心臟和肺臟移植的病人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從 2020 年 1 月到 2023 年 8 月間,在明尼蘇達、亞利桑那和佛羅里達三個醫學中心接受治療的病人。
研究人員將接種 Heplisav-B 的病人分成三組:A 組是在器官移植前就打完兩劑並產生抗體的病人;B 組是移植前打第一劑、移植後打第二劑的病人;C 組則是在移植後才打完兩劑的病人。
研究發現,在這 154 位病人中,A 組的保護效果最好,有 71% 的病人維持足夠的抗體量(B 型肝炎表面抗體≥ 10 IU/L)。B 組次之,大約 46% 的病人有保護力,C 組最差,只有 36% 的病人產生足夠抗體。
統計分析顯示,影響疫苗保護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接種的時機。相較於 A 組,B 組病人沒有產生抗體的機率增加了 2.482 倍,C 組更是增加到將近 5 倍。
研究團隊建議,心臟和肺臟移植的病人最好在器官移植前就完成疫苗接種,並確認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才能在移植後維持較好的保護力。不過這個發現是否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器官移植病人,或是兒童病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恭喜邱醫師!
在寫論文的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寫起來很相似,寫作上是否有什麼訣竅?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林佳彥醫師團隊想要探討,將「嗅覺功能障礙」這項症狀,加入巴金森氏症的「運動型態分類」中,是否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整體狀況。
傳統上都是根據病人的運動症狀來分類,分成「姿勢不穩及步態障礙型」(PIGD)和「顫抖為主型」(TDPD)。不過,像是嗅覺障礙這種非運動症狀,過去比較少被重視。
研究團隊總共觀察了 157 位巴金森氏症的病友,使用了幾種評估工具:包括賓州大學氣味識別測驗(UPSIT)、巴金森氏症統一評量表(M-UPDRS)、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以及生活品質問卷(PDQ-39 SI)等。另外還做了 99mTc-TRODAT-1 這種特殊的腦部掃描。
研究把病人分成四組:完全無嗅覺的姿勢不穩型、部分有嗅覺的姿勢不穩型、完全無嗅覺的顫抖型,以及部分有嗅覺的顫抖型。
結果發現,完全無嗅覺的姿勢不穩型病友,整體症狀最嚴重;相反的,還有部分嗅覺的顫抖型病友,狀況則相對較輕。
從數據來看,M-UPDRS 評分從最嚴重到最輕依序是 59.0、47.5、43.0、36.0 分(p < 0.001)。生活品質評分也是類似的趨勢,從最差到最好依序是 22.4、22.8、9.6、9.0 分(p < 0.001)。在認知功能方面,還保有部分嗅覺的顫抖型病友表現最好。
研究顯示在評估巴金森氏症病友時,如果能把嗅覺功能的狀況納入考量,臨床上更能準確地評估病情,特別是在評估顫抖型病友的認知功能。
恭喜林醫師!
Discussion 的內容,會引用到 intro 寫過的文獻,該怎麼描述才不會重複?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江杰穎博士團隊想要探討台灣大專院校的男性跆拳道選手,他們在垂直跳躍和橫向跳躍這兩種動作的表現能力。研究團隊特別想了解在不同競技等級的選手之間,跳躍能力的差異是否和他們的肌肉收縮方式有關。
研究對象總共有 17 位男性大專跆拳道選手,依照他們的比賽成績分成兩組:曾經得過獎牌的 8 位選手(獎牌組)和沒拿過獎牌的 9 位選手(非獎牌組)。研究團隊讓這些選手進行兩種測試:一個是垂直反向跳(就是膝蓋先彎曲往下蹲,接著立刻用力往上跳),另一個是單腳側向跳(往旁邊跳)。測試時使用了專業的測力板和光電感測系統來收集數據。
研究結果發現,獎牌組的選手在垂直跳躍測試中表現明顯優於非獎牌組,包括跳躍高度、向上推蹬的最快速度、往下蹲時產生的最大力量等指標都較佳。在單腳側向跳的表現上,雖然兩組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但獎牌組的表現仍普遍比較好。
研究還發現垂直跳躍和側向跳躍的表現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側向跳第一步的表現和垂直跳高度有中度相關,而側向跳第二步的著地時間則和垂直跳時產生的力量有關。
研究結論顯示,在台灣的大專男子跆拳道選手中,比賽成績較好的選手,不論是垂直跳躍還是側向跳躍的能力都較強。而且這兩種不同方向的跳躍能力,背後可能有一些共同的運動生理機制。
恭喜江博士!
在寫論文的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寫起來很相似,寫作上是否有什麼訣竅?來看看講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