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各位舊雨新知的支持,11 / 9(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現已報名截止。
若您對我們的各種課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目前,較晚期的直腸癌常規是先進行「術前放化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動手術切除。不過,手術後到底是否還需要追加「輔助化療(AC)」?特別對於病理報告顯示腫瘤仍有較深殘留但淋巴結沒有轉移(醫學上稱為 ypT3-4N0M0,屬於第二期)的病人來說,它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林宏鑫醫師團隊希望能更深入瞭解。
這篇研究回顧 2010–2016 年,69 位接受治療的直腸癌病患資料。
結果顯示,「原本臨床分期為 II–III 期、治療後病理分期降到 II 期(即 ypT3–4N0M0)」的族群中,有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5 年整體存活率為 86.8%,高於未做者的 74.2%,差異達統計顯著;無病存活率雖略高,差異不明顯(73.7% vs 67.4%)。
林醫師團隊認為,對「原本臨床 III 期、經 nCRT+TME 後降到病理 II 期」的病人,追加術後輔助化療「可能提升整體存活」。若病人不適合完整的「全程新輔助治療(TNT)」方案,傳統的「術前化放療 + 手術 + 術後化療」仍是可行且有效的策略。
恭喜林醫師!
引用文獻到底要怎麼挑?是要面面俱到,還是只要選幾篇就好?其實在 Discussion 裡,我們不是在寫 review article,不需要「全盤總結」前人做過什麼。重點是凸顯自己的文章價值,讓讀者和審閱者清楚知道:這篇研究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訣竅有兩個,一起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問:校長好,我最近聽說兩個相反的說法,請問那個才對?
一位研究所老師跟我說,學術社群很忌諱一稿兩投,self-plagiarism(自我抄襲),也是抄襲,所以不要拿準備投稿國際期刊的稿件,去參加學會。
另一位合作夥伴則說,如果曾經在學會發表過口頭內容,之後投稿國際期刊反而比較容易被接受。怎麼跟研究所老師說的相反?
請問,我最近進行的研究,同樣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先投學會,再投國際期刊呢?國際學會的截止日快到了,我很苦惱。
答:(蔡依橙)
這問題很有意思,答案是:這兩位說的都對。
我建議你還是可以投稿國際學會,但用研究前半的資料作分析,並在標題註明 preliminary data,這樣就行。
這部分有其灰色地帶,也牽涉到你說的「學會」是什麼等級的。如果只是國內學會,資料也沒上網,多半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你的研究所老師說的也沒錯,假設有學者把自己的研究拿去國際學會發表,又一字不動的拿去國際期刊投稿。若網路一比對,發現標題摘要都一樣,事情就可大可小。

錢穎群醫師團隊想要了解結核病感染治療對預防結核病復發的重要性。許多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但治療完整性對結核病復發的影響一直不太清楚。
研究團隊回顧分析了台灣某醫學中心在 2016 年到 2021 年間的 1432 名病患資料。他們將結核病感染的病人分成三組:完全沒有開始治療的 N 組、治療不完整的 IC 組,以及完成完整治療的 C 組。另外還有一組對照組,是曾經接觸過結核病但沒有感染的人。研究追蹤這些病人最長三年,觀察結核病復發的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的結核病復發率是 2.3%,也就是 1432 人中有 34 人復發。但各組的復發率差異很大:沒有治療的 N 組復發率最高,達到 6.1%;治療不完整的 IC 組復發率是 2.1%;完成完整治療的 C 組復發率最低,只有 0.5%;對照組的復發率是 0.7%。
統計分析發現,接受結核病感染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復發風險。跟完全沒有治療的病人相比,治療不完整的病人復發風險降低了 68%,而完成完整治療的病人復發風險更是大幅降低了 95%。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治療配合度每提高 10%,復發風險就會降低 23%。
這項研究涵蓋的病人中,有 67% 開始接受治療,但只有 38% 完成完整的療程。
研究結論指出,結核病感染治療確實能夠大幅降低復發風險,特別是配合度高的病人效果更佳。因此,提高病人的治療配合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年長者和有其他疾病的病人,這樣才能讓結核病感染治療發揮最大的效果,有效預防結核病復發。
恭喜錢醫師!
Reference 總是被審閱者質疑?其實有解法!來看看講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