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的醫療團隊,評估自家醫學中心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以玻璃體切除術(PPV)或鞏膜扣壓術(SB)治療視網膜剝離(RRD)時的手術決策和結果的變化。
團隊將台灣 COVID-19 疫情首波國內病例激增期間(2021 年 5 月至 7 月),視網膜剝離接受玻璃體切除術與鞏膜扣壓術的患者(COVID 群組,n = 100),與 COVID 疫情前一年 2019 年的對照組(pre-COVID 群組,n = 121)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COVID 群組的視網膜剝離患者,一開始的狀況較差,接受玻璃體切除術(單獨或與鞏膜扣壓術結合)者更多,單獨接受鞏膜扣壓術的患者較少,不過單次手術解剖構造成功率相當。在接受玻璃體切除術的患者中,有更多人接受合併鞏膜扣壓術,這樣的決策可能與 COVID-19 疫情影響相關。
首次就診前症狀持續時間較短是與手術成功率相關的唯一因素,而手術方法與之無關。在手術前症狀持續時間 ≤4 週的患者中,手術成功率保持在 90% 左右或以上,但在持續時間 >4 週的患者中下降至 83.3%。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視網膜剝離的惡化,導致主要手術的偏好從單獨的鞏膜扣壓術轉向玻璃體切除術。疫情影響了外科醫師的手術選擇決策。然而,手術成功率僅與症狀持續時間有關,與手術方法無關。
回顧重大資源衝擊事件,對例行手術與一般醫療服務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理解醫療體系與醫師的決策,進而在日後遭遇大量資源重分配與醫療負擔衝擊時,能有更精準的理解,做出更好的決策。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