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上禮拜的 Office hour,有位 PGY 同學來詢問關於投稿的期刊選擇。從問答之間,我發現他的指導老師可能比較忙,沒時間跟他介紹目前的期刊世界狀況,所得到的訊息不完整。所以,趁這機會作個架構介紹。
首先是,都好不容易寫了整篇英文論文了,不管是臨床研究或者是統合分析,我會建議至少是以 PubMed 能找到的期刊為基礎。然後能有 impact factor(IF)最好。
在 PubMed 找得到的期刊,而且同學常遇到的,大概會分四大類。
答:(蔡依橙)
上禮拜的 Office hour,有位 PGY 同學來詢問關於投稿的期刊選擇。從問答之間,我發現他的指導老師可能比較忙,沒時間跟他介紹目前的期刊世界狀況,所得到的訊息不完整。所以,趁這機會作個架構介紹。
首先是,都好不容易寫了整篇英文論文了,不管是臨床研究或者是統合分析,我會建議至少是以 PubMed 能找到的期刊為基礎。然後能有 impact factor(IF)最好。
在 PubMed 找得到的期刊,而且同學常遇到的,大概會分四大類。
作者:邱家佑 醫師(Mayo Clinic)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成年胸腔器官移植接受者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遵從性、血清反應及持續性研究,獲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刊登!
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是在探討心臟 / 肺臟移植病人,在移植前接受 B 型肝炎疫苗的完成率,以及接種後對 B 型肝炎產生抗體的比例,接著,進一步探討移植後 30 天 B 型肝炎抗體到底還剩下多少。
其實這類問題在腎臟 / 肝臟移植的部分已經被研究透徹,但是在心臟 / 肺臟這方面,算是第一篇最詳細的回溯性研究。
理論上,在腎臟 / 肝臟移植習得對於 B 型肝炎疫苗的知識,其實可以完全挪用在心臟 / 肺臟移植。但是我這一篇的觀點是直接探討 B 型肝炎疫苗的接種率以及有效性,在心臟 / 肺臟移植患者是否和肝臟 / 腎臟移植的病人,所觀察到的現象一模一樣。
邱家佑醫師團隊發現只有不到一半(47%)的移植候選人完成了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這個比例其實不太理想,因為 B 型肝炎疫苗對器官移植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團隊在美國梅約診所進行研究,時間從 2018 年 1 月到 2023 年 8 月,主要是針對接受心臟或肺臟移植的成年患者。
研究中比較了兩種疫苗:傳統的 Recombivax HB 和新型的 Heplisav-B。結果顯示,使用 Heplisav-B 的患者更容易完成疫苗接種(81% 相較於 60%),而且產生保護抗體的比率也更高(75% 相較於 64%)。
疫苗保護效果的持續性的部分,在 145 位移植時有保護抗體的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一(26%)在移植後 30 天就失去了保護力。研究也發現,年齡在 60 歲以上的患者,以及移植前抗體濃度介於 10 到 100 IU/L 之間的患者,更容易失去疫苗保護力。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 Heplisav-B 疫苗比傳統的 Recombivax HB 更有效。臨床上要特別注意年紀大的患者和抗體濃度較低的患者,因為他們更容易失去疫苗保護力。在器官移植前,一定要先檢查 B 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果。
恭喜邱醫師!
現今技術成熟的大環境下,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創新應用的方法?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答:(蔡依橙)
首先要請同學先做點功課,了解這本期刊的審閱期大概是多久?做法有二。
第一,是上他的網站,看是不是有公布最近的審閱速度資訊。
第二,是下載最近這一期的期刊中,所刊登的論文 PDF。在這些 PDF 裡面找找看,有沒有作者投稿時間跟被接受時間的資訊,如果有的話,也不要只用一篇就決定,最好能夠尋找三篇或五篇,然後平均一下。
之所以要整理這些資訊,是因為等一下要寫信的時候,你要有些客觀數據。
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全球數據顯示,同性戀和雙性戀者的自殺風險遠高於異性戀者,尤其是在社會污名與歧視較為嚴重的亞洲地區;即使台灣在 LGBTQ 權益上走在亞洲前列,這一群體仍面臨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性少數群體面臨的歧視、內心的負面自我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感,可能是導致高自殺風險的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因素之間具體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年齡等因素是否會改變這種結果,仍尚未有定論。
為了深入研究,林柏均醫師團隊招募了 400 名台灣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參與調查,並採用「調節中介模型」來分析歧視、孤獨感、自殺風險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傾向是否會調節這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來自他人的歧視(感知性污名),還是內心對自己性傾向的負面看法(內化性污名),都會增加孤獨感,提高自殺風險。特別是年紀較大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內化性污名與孤獨感之間的聯繫尤為強烈,這可能與他們生長於較保守傳統的社會背景,經歷過更多的壓迫和歧視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 41.8% 的參與者有自殺風險。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這個族群的孤獨感與自殺風險之間相關聯,還進一步提供改善方針,包含: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積極制定和推廣反歧視政策、加強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等等,呼籲大眾共同營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有助於該族群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降低自殺風險。
恭喜林醫師!
你是否曾經對某個研究主題充滿熱情,卻發現 PubMed 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相關文獻?想知道要如何把這樣的挑戰轉化為機會嗎?來聽聽陳醫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