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 reject,下午再投出,對研究者是家常便飯。

 

作者:台北榮總 骨科部 陳冠融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冠融醫師團隊,關於 K-wire 與鎖定骨板用於近端指骨矯正截骨術之研究,獲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European Volume)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1107_1034_jhse

 

 

做研究的每一步都是門檻

 

論文寫作終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寫最初第一篇文章時,每件事情都是門檻:IRB、收案、如何制定納入條件、排除條件、如何設定初級預後、如何評定次級預後。

 

開始分析每件個案後,排山倒海的問題又緊接而來,眾多和原先設想不一樣的情況一一現身,一邊會質疑起自己當初設定的納入條件、排除條件是不是要隨之微調;一邊又要想辦法維持自己面對每一個病人影像時的中立態度。

 

統計方法如何選擇則又是另一個新的難題。踉踉蹌蹌走過統計的課題,接著就是呈現結果,並在討論區為自己的結果找尋解釋。

 

好不容易寫好稿件的初學者,連投稿都覺得困難。只記得自己用 10 幾頁 A4 紙印下論文的稿件要求;格式要求有不同語言、不同年代的版本並行在官方網站上。問過指導老師,也花了好幾個月比較之後,才修出一個完成版。

 

 

Reviewer 喜歡,但 editor 給了 reject?

 

幾個月後,review 的結果下來了:評價看起來很正面,其中某些 reviewer 對文章顯得頗有興趣,但總歸 editor 還是給了 reject。我問了指導老師,老師也感到詫異,之後我們就改個格式再投。

 

當時也許不理解,但新思惟告訴過我們,改格式再投稿本來就是家常便飯。當天 reject,下午投出,這根本是投稿者的基本功夫,無須對寫好的論文放感情,我想這是上課得到的一大收穫。

 

 

在寫作投稿的路上,職涯更上層樓。

 

一開始,文章總在結果、討論被批評指教,被細問了許多一針見血、讓人心虛的問題,例如:某某指標的測量一般並不容易呢,作者說他們一律如何操作且一致性高,可否解釋一下?或者說你的研究是不是少測量了什麼?或者應該考慮排除怎樣的案例再算一次……等等非常煩人的統計議題。又或者是作者對某某議題的回顧可能不是很全面,某時某刊已經有文章寫過這個議題,所以目前趨勢應該不是這麼做……

 

一開始也許很在意,但久而久之,慢慢掌握到一個原則,就是期刊 editor 只會刊登他想要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各方面品質再高,他沒有興趣也沒有用。其實也不用耗費太多心思在 reject 我們的 reviewer 意見身上,更不用在投稿下一家前,自己砍掉大半 reviewer 建議砍的案例數量。先找到想刊登我們文章的期刊,再對付他們提出來的建議就好了。

 

論文寫作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不過當統計結果出來的時候,總是最令人興奮的時刻。因為統計結果總是不會和自己原先的設想一模一樣;它總是證實某些事情、推翻某些想法,並且在出人意料之外的地方給人驚喜的發現。

 

在反覆思考這些結果,並且查論文為自己的思路找尋出口的時候,也常會為自己印證許多長久以來的盲點。在這些令人振奮的幾個事件中,自己作為一位醫師的能力也得到提升。這是我認為寫論文最棒的地方。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10821_第四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