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退稿?提供必要的成果就好!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1124_0342

 

 

這篇應該是我繼達文西手術研究之後,歷時數一數二久的一篇文章,最早的建檔從 2017 年 6 月開始,到最後一次投出 revision 檔案 2018 年 11 月的事情了。

 

 

「風險」系列的開始

 

這篇「Valproate 與自殺風險相關性」的統合分析研究,是我在精神科相關研究中相當在意的一篇,因為這篇文章採用的統計方式,和以往過去的方式不同,而且也是我第一篇自己開啟,關於「風險」的研究(另外一篇「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的統合分析」其實開始執行的日期比這篇還晚,卻比這篇還早被接受)。

 

這樣類型的題目過去還沒有什麼經驗,主要是因為「風險」的評估方式和以往所做的 odds ratio 不太一樣,各種需要收集的資訊也有落差。

 

 

什麼叫做「自殺風險」?

 

在我們開始這個題目之前,其實我們也很猶豫,畢竟「自殺風險」這樣的議題很不好處理:什麼叫做「自殺風險」?腦海中閃過自殺念頭就是自殺風險嗎?還是需要有自殺行為才叫自殺風險?有些人是腦海中剛閃過自殺念頭就衝動去做,這樣的狀況根本防不勝防,因此如何去定義這樣的 outcome,在我們開始執行研究時就是一項挑戰。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更遠

 

好在,在我們這篇研究之前,已經有人做過類似的題目,不過前人的題目是「鋰鹽(lithium)與自殺風險的相關性」,雖然和我們不同,但前人如何處理outcome 的思維邏輯,卻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依據(當然,我們選擇 outcome 的時候也可以 cite 他們的文章,證明我們選擇 outcome 不是漫無根據),因此我們最後選擇了「嘗試自殺」與「成功自殺」作為我們討論的方向,這也是「自殺風險」中最嚴重的兩種狀況,也最好評估的方式。

 

 

要小心不要被前人擋到視線

 

雖然我們參考了前人的研究,作為我們 outcome 的範本,但是也因為前人的這一篇研究,讓我們碰壁了多次!因為我們最原始的研究結果是「Valproate 和沒有治療相比,並不會降低自殺風險」以及「Valproate 和鋰鹽相比,只有鋰鹽能夠順利降低自殺風險」這兩個主要結果。

 

雖然我們將敘述的重心放在前面那個結果,只有簡單描述後面的結果,但是所有的審核者都將重心放在「Valproate 和鋰鹽相比,只有鋰鹽能夠順利降低自殺風險」這個結果上面,然後就以「你的研究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新的發現」而退稿,就算我將「Valproate 和鋰鹽相比,只有鋰鹽能夠順利降低自殺風險」的所有圖表都移動到 supplement material 也是這樣的結局!

 

 

將重心放在你的賣點上面

 

坦白說,會遇到這樣的瓶頸也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我們太貪心,希望將全部的結果都呈現出來,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當我們把其他不必要的訊息全數刪光光後,只留下「Valproate 和沒有治療相比,並不會降低自殺風險」的結果,這篇文章很快就被接受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