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價值,在於提供臨床意義。

 

作者:台北榮總 心臟外科 陳沂名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沂名醫師關於 Type III aortic arch 頸動脈支架置放之技術論文,獲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icvts_chenim_05_share

 

 

能提供臨床意義,就是好文章。

 

身為一個充滿熱血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讀 paper 最喜歡能讓我躍躍欲試、熱血奔騰的文章。在外科期刊,自然就是「how to do it」或「surgical technique」的文章類型。

 

比起大型 RCT study 或是一些有意涵的 retrospective study,how to do it 沒有眾多冰冷的數據,多是手術照片或影片,讓讀者有最直接的理解與震撼,這類小品文,能直接幫助外科醫師精進手術技巧,處理一些不好解決的疑難雜症。

 

 

影像保存完整,非常重要。

 

Establishing stable innominate access by inserting a body floss wire from the brachial artery to the femoral artery facilitates right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Type III arch anatomy」是我個人的第三篇「how to do it」文章。

 

文章說明當頸動脈狹窄,因為接受過放射線照射治療或頸部手術,導致無法以傳統內膜剝脫術(endarterectomy)治療,又因受限於第三型主動脈弓(type III arch、無名動脈開口與主動脈弓的小彎平行、甚至更低位),導致頸動脈支架無法順利進行時,我們可以藉由建立從右肱動脈至股動脈的 body floss wire,克服彎曲的 type III arch,將長鞘從股動脈送至無名動脈分叉處,如此一來,頸動脈支架置入術便能順利進行。而我們的團隊,已經成功運用這樣的技術,治療了三位 type III arch 病患。

 

How to do it 文章首重手術照片,因為在設計新術式時已有投稿計畫,所以手術影像保存做得頗完整,再輔以新思惟教導的「一圖入魂:精準 大器 穿透人心」,希望文章能順利被接受。

 

 

感謝眾人之力,協助解決 revision。

 

這篇文章投到第三家期刊(ICVT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才有幸被接受。

 

投第一家歷時三個月的審閱,連 revision 的機會也沒有,就被 reject。不過 reviewer 給的一些意見,也讓我們的文章做了一些更好的修改。投第二家時,editor 明快的 reject,雖然令人沮喪但也沒浪費我們太多時間。

 

投第三家歷時兩個月,editor 給了 major revision,三個 reviewer 回覆,一個表明很喜歡、一個還算中立,另外一個則是頗有敵意的批評我們的手術方式。

 

前面兩個,我利用新思惟教導的「應對之道:與 reviewer 心理戰」,很容易的完成,最後一個問題,我則是直接到新思惟之友社團求救,眾好友們也很熱心的提供個人看法,給我很多啟發與幫助。

 

ICVTS 亦要求 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 也需要英修,因此全部改好回覆,又花了一個月,最後又過了一個月才被接受,心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

 

 

希望用自己名字發明術式

 

綜觀這兩三年的趨勢,受限於期刊篇幅,願意刊登 how to do it 文章的期刊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我的母校陽明大學的教職升等,竟也更改遊戲規則,how to do it 文章視同 case report 不被認可計分,最後在我大力與醫學系爭取後,才又改變規則。

 

雖然無法像 original article 一樣,有 3 倍加權,但能爭取到 how to do it 文章有 2 倍加權,至少是給 how to do it 作者一點正向回饋。

 

撰寫 how to do it 文章其實很有趣,從一開始 idea 發想就很有挑戰性,還必須精確、按部就班執行,最後才能有文章發表。這類文章雖然是小品,卻很直接的幫助外科醫師解決手術所遇到的困境,才能讓病患及外科醫師順利下手術台。

 

期許自己發明更多能幫助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的手術,並朝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手術邁進。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1220_第四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