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回顧分享

 

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部 郭亮增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郭亮增醫師 systematic review,獲 Cochrane Reviews 刊登!
 

 

MEPA_20141220-399

 

 

這是第二篇心得文。(事前聲明,絕對不是為了賺超商禮券才寫的)

 

 

塑造自己的品牌,加深自己的專業性。

 

寫完第一篇後,自己一直思考著要寫甚麼,才會讓新思惟的校友們看了有幫忙,而不至於浪費大家的時間。想了想,那就針對系統性回顧分享一下個人淺見吧(有不足的地方,再麻煩有經驗的校友補充了)!

 

在 MEPA 的課程中,校長鼓勵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文體,一系列的研究,來塑造自己的品牌,加深自己的專業性。我想,臨床研究是如此,健保資料庫是如此,系統性回顧也是如此。

 

 

系統性回顧和健保資料庫一樣,有幾個特徵:

 

  • 都是 Dry Lab

不用做動物實驗,不用辛苦地和動物奮鬥。

沒有複雜的儀器,成本相對比較低廉(不考慮時間成本的話,基本上是趨近於零)。

就是不用錢!不用錢!不用錢! ( 大家手邊應該都有電腦吧….)

 

  • 不用 IRB

系統性回顧不直接涉及病人資料,所以當然不用 IRB。(健保資料庫文章 IRB 通常不需要知情同意書,比起臨床研究 IRB 的眾多表格,算是相當明確。)

 

  • 一定會有產出

只要題目訂得好,基本上都會有結果。

至於能不能發表,就是看個人功力跟造化(不過經過校長跟諸位前輩的開示,這應該不是大問題)。

 

有這些特徵,對於資源匱乏的年輕世代,這也是可以嘗試的一個方向

 

 

Systematic Review(SR)和一般回顧(Review)不同

 

  • Review article,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針對某個題目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會引用文獻,不過還是以個人看法為主軸,就實證的角度來說,容易會有偏差產生。而且通常是雜誌主編邀稿,或是該領域的世界權威(像校長),寫了才會有人理,一般人要寫,基本上大概只有被打槍的份。

 

  • Systematic review,是有著一定的研究方法跟步驟,針對事前訂好的主題,對所有相關的的文獻做一個完整的審視,而挑出高證據等級的文獻(一般是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進行評讀。從合乎一定品質的文獻中,再針對某些特定的 outcome 來做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他有幾個好處:

 

(1) 證據等級高:
收集 RCT 產生的 SR,證據等級當然是最高的。但要注意的是,Cohort study 產生的 SR,證據等級仍不會超過 cohort study。

 

(2) 樣本數:
將諸多 Trial 的結果合併起來,產生較大的樣本,這樣相對比較容易看出一些結果。如果依然看不出結果,這也提醒以後的人做 RCT,樣本數可能要超過這個數字才會有足夠的 Power。

 

(3) 提供未來研究的方向:
做完 SR,可以去設計新的 RCT(原因如上),當然也可以根據這題目去做較大型的 cohort 或是 case control study (健保資料庫)。因為 SR 畢竟是紙上談兵,這個結果能不能實際發生,這依然需要新的研究去驗證。這也是系列研究的概念,每種研究其實都很重要,都是互相補強的 (看到這邊,有沒有覺得「很多題目」開始從腦海中跑出來了)。

 

 

怎麼做 systematic review

 

這個部分其實一時半刻難以說得清楚,還是留給有興趣的人慢慢深究吧!在這邊提供一些資源,讓有興趣的人參考:

 

《認識實證醫學》

 

這兩個網站對於實證醫學的介紹都蠻完整的,要寫 SR 之前,先搞懂實證醫學吧。

 

《進階版》

 

這裡有最完整的資料,從評讀工具的使用,到如何寫 SR 都有詳細的介紹。
其餘的,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吧!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1220_第四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