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三個月,自己的學術之路邁向量產。

 

作者:廈門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謝惠姍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惠姍與蔡明劭醫師團隊,提出新的咀嚼肌間隙膿瘍連續傷口沖洗法,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Mepa_20201017_0444

 

 

橫跨海峽兩岸的醫學之路

 

簡單說明一下我的從醫之路,這一路走來,與新思惟的大家不盡相同。

 

大學主修的是復健醫學,之後高考及格,進入台大醫院工作三年。後來因緣際會跟先生到中國,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廈門長庚醫院完成 ENT 的專科訓練並升任主治醫師,之後還到史丹佛大學進修一段時間。

 

 

發  paper, quality 要保證,quantity 重要。

 

橫跨兩岸的醫學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唯有論文與研究,才是自己最閃亮的名片,也是年輕一代的台灣醫師能與中國學者站在同一舞台,華山論劍的必勝招式。

 

其實,工作於北醫的父親,在我大學時期,就不斷耳提面命告訴我:「年輕醫師寫 paper 很重要,除了 quality 要保證,quantity 對年輕醫師可能更為重要。」

 

是的,但是該如何開始呢?從零到一,好像真的非常困難。

 

 

發表人生第一篇論文,卻沒有登 PubMed

 

廈門長庚耳鼻喉科的醫師組成,有定期指導的台灣院區非常資深的教授(就是常常在醫學會當主席的那些人),還有臨床年資很深卻只受過中文醫學教育的中國主任醫師。

 

內地的投稿環境跟台灣有些不同,SCI 期刊是夢幻等級,但因為語言及其他種種因素,不是一般醫師首先考慮的(大學附設醫院例外)。大家都以中文期刊為投稿首要選擇,其中最困難的是期刊名開頭為「中華」及「臨床」的醫學期刊。

 

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在中國醫師指導下,成功投稿了一篇到「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的 case report,雖然很開心,也領到醫院獎勵金,但是在 PubMed 上搜尋不到,也沒有 SCI,感覺就是不夠完整,大概就是從零到 0.3 的感覺。

 

後來,在科內同仁的協助下,我嘗試開始英文寫作及投稿,題目為「A Large Mastoid Cholesterol Granuloma Eroding the Dura and Sigmoid Sinus」的 short paper,很順利被 Journal of Cytology and Histology 接受,真是開心極了。

 

直到進行院內論文登錄時,才發現原來投稿到沒有 SCI 的期刊,此期刊網頁上所顯示的 impact factor*,是非正式的 impact factor。此時的我,不僅陷入挫敗深淵,更有一種被欺騙的羞愧感。

 

 

已經有研究成績,寫作還是與新手無異。

 

2015 年之後,陷入連續五年的停滯。

 

所幸,開始接受高雄長庚黃仲鋒教授的指導,我們針對人工電子耳植入及聽力學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及資料整理,在黃教授的指導下,我連續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兩篇 SCI 論文,分別為「Intraoperative facial nerve monitoring during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an observational study」在 Medicine(當時 IF 還有 5 分),及「Hearing Assessment after Treat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CRT and IMRT Techniques」在 Biomed Res Int

 

雖然這一年收穫頗豐,但其實就是老師說什麼,我就寫什麼,而且常常教授修改後的內容,幾乎都是大修正,之後就投稿了。簡言之,就是自己入了門,但還是屬於沒有一點功力的新手。

 

後續幾年,雖然已經開始累積不少臨床案例,也時常有各種研究想法,或許就是因為從來沒有接受過論文寫作系統化的訓練,也不懂得寫作投稿的訣竅,所以始終無法付諸實現。

 

 

到工作坊進修,精進自己的寫作能力。

 

2020 年,因 COVID-19 的緣故,待在台灣較長的時間,開始重新進行論文寫作,也開始進行線上自學,似乎有一些成果:「Pressure ulcers and skin infections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 delayed yet serious issue」發表在 Int J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以及「Data for pressure ulcers and skin infections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發表在 Data Brief

 

即使如此,仍然覺得自己實力有太多的不足跟虛弱,寫個論文都像是拼拼湊湊,我決定鼓起勇氣,到新思惟上課。

 

其實,我關注新思惟很久了,首先是 FB 的動態上,常常看到長庚的學長們在新思惟講課、發表心得,然後是新思惟的快訊又公布某位熟悉的醫師,論文被 accept 了。

 

很幸運的,我候補到十月底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最後一個名額。上課前,自我的設定的目標為:讓自己盡快成長,成為一個能寫的人。

 

 

課後三個月,與校友合作拚出兩篇論文!

 

果然這一整天的課程,完全沒有讓我失望!

 

在緊湊的一天內,我學習了期刊寫作的正確架構及論文撰寫的研究邏輯,了解何謂常見的低級錯誤,也從新思惟講師的身上學習到 reviewer 的觀點,更驚喜的是還有美麗圖表的製作(我自己閱讀期刊時,非常關心跟注重 Table 及 Figure)。

 

上完課,我大概花了一個禮拜,把上課內容重新再 review 一次,然後用重新 format 過的腦袋,與嘉義長庚蔡明劭學長,在三個月內合作撰寫了兩篇 papers,第一篇 case report 很快就被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接受了,希望第二篇 original article 也能盡快獲得佳音。

 

(鈺編按:資深校友蔡明劭醫師,至今已參加逾二十場新思惟大大小小的活動,成功在學術上建立自己的生產線,經常名列於傑出榮耀的快訊,有興趣的朋友請往這邊走。)

 

謝謝我的老師黃仲鋒教授、李立昂教授、蔡明劭主任,也謝謝新思惟國際,有你真好!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1017_第三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