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就是與世界的學者深度對話

 

作者:基隆長庚 心臟科 陳韋翔 醫師

 

 

MEPA_20200726_1342

 

 

睽違兩年,再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各項細節結合在一起,心中仍是滿滿的感動,身處課程當中本身就是絕大的享受。上完課之後,默默地才發現一陣疲倦感襲來,原來這整天我的腦袋全速運轉,心跳一百的感覺又回來了!(釔編按:陳韋翔曾參加《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後已發表兩篇論文!請參考這裡這裡。)

 

雖然已經開始發表自己的著作,但深深知道離「起飛」衝上天際還有好大一段的距離。這一段時間摸索,有疑問的,在今天的課程獲得解答,對於即將要進行的寫作,有了「確信」的感受。

 

 

投稿策略的剖析,實在驚為天人。

 

曾經我也把期刊 impact factor 從高列到低,由高分開始投稿,並且就這樣被退稿。當然除了挫折之外,對於怎麼選擇期刊也如身在茫茫大海中,浮木在何方卻不自知。校長對於投稿策略的剖析,實在驚為天人,聽這段時有點聽到期刊界秘辛的感覺。

 

對心臟科的我,天天念 CirculationJACCEHJ 等等殿堂級期刊,一方面景仰卻也深知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但何謂 open access mega journal,今天才有全新認識,也看到機會無窮。學術的真價值不會改變,但是世界的潮流與呈現的形式也與時改變,光是這堂 40 分鐘的課,今天就值了。

 

 

時間安排也有教學

 

時間與資源的安排,蔡校長敲醒了我,於是立馬就把手機原本放在第一頁的社群通訊軟體,打入冷宮,另覓一個難尋的位置。想想那些滑過去的時間,就從指縫中溜走,若打開手機內附的統計功能,看到這每週使用時間,真是膽戰心驚!

 

陪伴家人是不能犧牲的,這段我深感認同,在聽的時候心中有點溫馨的感覺。每個人一天都是 24 小時,用心的安排,工作的同時也兼顧家人。

 

爵宏醫師的分享也是一絕。多元的參與,其實代表著自己對於這個研究主題的關注與深耕。發表出來的文章,其實就是與這個世界上的學者深度對話,一來一往,加上各類不同形式的文章,直接告訴素未謀面的學者們:「我是個怎樣的人」

 

這樣子的呈現實在令人佩服,也看到了自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做研究需要會的統計,課堂上都可以跑出圖表!

 

統計與文稿規劃,直接點題,這個部分含金量極高,彷彿照著這麼做已經拿到「accept」 的「fast pass」!練習五次肯定不夠,應該練到就像自己與生俱來就這麼做,反射性動作才對。房子的架構蓋好,裝潢外觀總是讓人費盡苦心。這堂課卻像直接給你最好的工班與設計師,無需一一比較,試誤學習。結合互動實做這黃金兩小時,有了實實在在「我也辦得到」的安心感受。

 

最後我想聊中午的便當,這實在可以去比賽,或外國朋友來訪介紹這是台灣的特色。白飯份量適中,雙主菜加一份蝦卷,卻不油膩。青菜新鮮,豆芽菜料理過極為入味,讓人想一口接一口。我想這是新思惟極為用心挑選的便當,一如課程設計,即使是便當也是這美好體驗的不可或缺一環。我也期許自己,寫論文做研究,臨床服務教學能如今天課程般細膩用心,建立個人金字招牌。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0726_第三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