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 骨科 陳建龍 醫師
再次報名新思惟,看了一下桌上的馬克杯,原來已經過了七年!
還記得,七年前上完課,心中燃起一把熊熊烈火,壯志豪情,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然而,再猛烈的、再沸騰的心,終究還是被現實的臨床工作給無情澆熄。
回首這幾年的時間,就如同所有剛出號子的骨科醫師一樣,急於想要證明自己最會開刀,認真的看門診,認真的看急診會診,可以駕馭的手術都用力排下去,積極參加國內骨科次專科醫學會大拜拜、小拜拜,即使跌跌撞撞,慢慢也走出自己的路。
臨床技能點滿後,想要豐富自己的學術履歷。
除了站穩臨床的腳步以外,自己完成了陽明大學醫管所的碩士班,目前在陽明交通大學的衛生福利研究所就讀。人生的際遇很奇妙,曾經在專科醫師考完之後瀟灑地說:「我再也不要唸書了!」自己卻慢慢體會出來,閱讀,是一切的可能;學習,是一種態度。想要留下些什麼,就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
於是,大學好同學,復健科王建智醫師,甫自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在聊天打屁之餘,傳來了新思惟的課程網站連結,並說:「龍哥,我覺得這課程不錯!我覺得你可以去上。」
(鈺編按:王建智醫師是新思惟的老校友,陸續參與過《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現今學術論文已進入量產期,也成功解鎖投上高分期刊的成就,為自己的研究路創下佳績。)
點開連結,完成轉帳,這不到一分鐘的動作,就是我腳踏實地的第一步!儘管這七年的時間,不知道別人都跑到哪去了,但是對我來說,卻是 0 到 1 無限多倍的艱難。
課程值得投資,後悔沒有早點來上!
下課之後的晚上,好同學王博士傳 LINE 問我:「課上得怎麼樣?」我毫不猶豫回答:「新思惟的課總是讓人報名轉帳的時候有點猶豫,上完課之後驚呼連連,這麼物超所值又豐富的課,怎麼當時還要猶豫!」
由於課堂上歡迎拍照,禁止錄音錄影,因此我把全身的接收器打開,把聽寫的能力開到最大,深怕一恍神就錯失了改變自己的機會。
在「寫不出來?過來人的時間與資源安排」這堂課,蔡校長分享自己的學術經驗,並提供了許多金句,比如:「寫文章當成填充題,而不是簡答題。一口一口吃掉,每天寫一點、寫一點」、「顧影自憐一下。要先蓋停車場,才能蓋大樓」、「如果只用零碎時間,那麼進度永遠只會停留在前情提要」……其中「起飛沒在分段跑的」這句話,真的是讓我當頭棒喝!
在時間安排上,每週 50 小時的工作時間,最重要的目標是不要讓工作滿出來。每天最精華的時段,就是晚上 6 點到 11 點,稱之黃金 5 小時,必須善用大塊時間,才能夠平心靜氣,完成所有的事情。
因為人是無法抗拒誘惑的動物,所以校長建議大家,把網站首頁設為 NEJM,將環境設為自己要投稿的目標期刊,並適時調整自己的投稿心態,「投出不是結束,刊出才是」,且用一種比較正向的態度來看待 reviewer 的意見回饋,換個角度想,退稿也是賺!
提及做研究的環境,小地方的效率比較好,在密集的工作環境下,將物件放在一隻手伸出去可以摸到的地方,節省翻找資料的過程。
當你在一個領域做得夠好、夠專注的話,其他的資源也會陸陸續續靠近。
點燃做研究的火苗,朝發表文章邁進。
這次,我的胸前似乎又燃起一把火,希望這星火可以燎原,把所有的空想,一點一點化為行動;把硬碟裡的資料,一點一點化作具體的文章吧!
謝謝蔡校長和各位老師熱心的教學和分享,尤其實作部分,在我卡關將近半小時而害羞舉手提問的時候,陳醫師和吳醫師也主動發現,上前關心我、替我解惑,讓我豁然開朗,衷心感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問題就應該要勇於發問,不要害怕發問,才能夠事半功倍。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