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FGF 與重度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誠如我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心得所言,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 在精神科研究領域中就像我們這些年輕醫師一樣,菜、嫩、沒有舞台,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希望能讓它(還有我們自己)受到國際研究者的注意,這中間的困難遠比那些已經吸引無數目光的神經滋養因子(與老前輩)來的高!
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該怎麼辦?
FGF-2 在精神科研究領域的起步晚,關於它在精神疾病(就像我們這次的主題憂鬱症)中的研究,相當稀少,甚至一隻手就可以數的出來,全部都拿來報期刊閱讀也只要一下子就報完了,台下長官還嫌你講太快,他都還沒睡飽呢!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簡直是天方夜譚,更不用說還要做各種變化型的統計,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仔細、仔細、再仔細
年輕醫師要能夠在已經被眾多前輩佔完位子,幾無空缺的研究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就需要靠自己仔細地觀察,尋找前輩們忽略的細節,是否還有哪個鄉下的變電箱還沒有人去當館主?趕緊帶著自己的寶可夢去插旗,在這個偏鄉的道場經營自己的實力,待實力充足後再重返戰場中心和其他人一較高下。
事實上,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也是這樣,當研究主題已經先天不足(超級冷門)而後天又失調(研究篇數太少),我們就必須靠自己的細心,去尋找讓這樣一個冷僻的主題開花結果的契機,有可能是與疾病的共病相關,有可能是與治療前後變化相關,有可能是與疾病嚴重度相關,也有可能與人種相關。
機會,雖然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來,但它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背離傳統的研究設計,我發現……
在最近幾篇與神經滋養因子有關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中,我開始加入了一個習慣,就是「無論是周邊環境或中樞神經」的滋養因子,都全部收錄進來,直到最後確定無法用再刪除,雖然這和傳統的研究設計理念(在研究前先設定好你的假說,根據假說再執行資料搜尋)有所背離,但著實讓我抓住了一些機會。
以這篇 FGF-2 在憂鬱症患者變化的統合分析為例,最初的假說其實只是研究「周邊血液 FGF-2」的變化,但是因為習慣的養成,讓我意外發現原來 FGF-2在憂鬱症患者中樞神經也有一些研究,這些資料的加入,恰巧達到精神科研究領域中理想的境界:同時根據周邊與中樞神經的濃度變化進行研究。
原本要放棄的資料,居然……
過往的研究因為很難取得中樞神經的檢體,我們只能根據周邊環境神經滋養因子濃度的變化來推測中樞神經濃度的變化,大家對這種「間接性」推測的研究結果也習以為常,但是今天如果突然有研究能夠加入中樞神經的數據,大家自然會對它有特別的興趣,給它一審的機會。也因如此讓我這篇原本因為收錄文章數過少(只有四篇周邊血液 FGF-2 的資料)而幾近放棄的資料,就因為一時的細心留意而發現到 CNS,而獲得了被接受刊登的機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