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子群體分析,從老梗找到新意。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吳明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與吳明恭醫師團隊,關於停經轉換期與之後的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20160903_MEPA_0472_sr_wumk_05

 

 

透過子群體分析,從老題目挖掘新意。

 

曾醫師曾經在新思惟的心得分享中提到,「憂鬱症相關的統合分析已經被做到翻過來又翻過去了」,而且這些前人寫的文章,品質又堪稱完美,幾乎是無懈可擊,除非有最新且更大型的臨床研究,直接證實過去有效的藥物其實是沒有效的,否則要做翻案文章(updated meta-analysis),大概沒那麼容易(坦白說,如果最新文章得到這種無效結果,一般人反而應該是不相信那篇新文章的結果,因為太反常理了)。

 

既然如此,那麼「憂鬱症」這個領域的題目是不是就沒救了呢?

 

其實也不必這麼絕望,因為上帝幫你關上一道門,勢必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當整體憂鬱症(overal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市場已經飽和,我們還有許多子群體(subgroup)可以去探討,而且這些子族群一旦研究數量夠多,甚至可以作為單獨一篇統合分析來進行發表呢!

 

 

執行子群體分析之前,先了解族群的特質。

 

這些子群體之所以作為子群體,一定是有他們特殊的地方(說的也是,如果不特殊,這個子群體的病人早就被納入那些大前輩的文章裡面去分析了),而正是因為這些特殊之處,讓他們沒辦法和其他一般的病人一樣,統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因為統合在一起之後,會讓整體異質性 heterogeneity 上升,而讓整體統計品質下降)。

 

因此,在開始執行子群體的統合分析之前,必須要先去了解他們特殊之處在哪裡,才能知道後續的分析結果是否合理,以及在哪些細節需要特別除錯(debug)。

 

要知道,如果你做出來的結果和臨床治療的經驗不相符,很容易引起其他臨床醫師的熱議(這只是好聽的說法,更積極 / 糟糕的,就會直接寫 letter to editor 問候你全家了),更甚者還會有人直接就做一篇更新的 updated meta-analysis,然後把你這篇批評得體無完膚。

 

以曾醫師之前的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作為例子:前人的統合分析發現 valproate 這顆藥物作為輔助療法的效果不好,但是臨床經驗發現 valproate 輔助療法的效果其實非常不錯,所以才會有機會讓曾醫師著手進行那篇 updated meta-analysis。(不過,這也符合曾醫師個人的風格,他還算客氣,沒有把前人的文章批評得體無完膚,只是客氣地說:「因為時間推移,所以有更多研究、更多證據出來。」)

 

 

確立目標執行研究,造福特殊族群患者。

 

正如前面所說的,作為「子群體」的患者,一定是有些地方和一般憂鬱症患者不同,臨床醫師在治療這類患者的時候,不方便直接拿「一般憂鬱症患者」的實證醫學資料,套用在這些特殊族群患者,就會導致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限。

 

因此當你確立目標後,就勇往直前吧!你的研究將會帶給這些患者更多的幫助!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0903_第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