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不必靠天賦,初學者用對方法也能上手!

 

作者:三軍總醫院 精神醫學部 葉大全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 BMIT 技術測得的 cytokine 之多次測量可靠性,以及在思覺失調患者的意義,獲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刊登!

 

 

MEPA_20181215_0325

 

 

個案稀少,文章也有被接受的可能!

 

寫一篇從來沒人做過的研究,究竟要如何下手?當臨床個案數稀少,這篇研究的可信度如何說服 reviewer?這真的可以被接受嗎?

 

從一開始模糊的觀念,開始著手實際文獻上的搜尋,並運用一個統計觀念,去將此概念實現。這一路走來,發現只要有臨床上值得被引用的文章,就有被接受的可能。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撰寫中除了需要提出我們的假設,以及現今較熱門的學說與我們族群相關之處。我們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並提供一個精確的統計方式去驗證。由於我們提出的假設,並未有人實際在此一族群驗證過,因此在統計上必須仔細研讀。

 

投稿過程中,我發現絕大多數的審稿者,都以相當感興趣的口吻來回覆,而 sample size 不足,一直是我們此一研究的瑕疵,雖然在許多知名期刊中得到審稿的機會,卻一直沒被接受。在這些意見交換中,我也與國外學者學習到許多特別的想法,尤其在實驗設計和最後撰寫的技巧,是這篇文章給我的收穫。

 

 

從寫作到投稿技巧,多虧新思惟教會了我。

 

恰好上新思惟的課堂前,與蔡校長討論了此一統計的研究方法,非常幸運的是,蔡校長也操作過 Bland-Altman Analysis,實際應用上,我也用 MedCalc 做數字上的校正,發現真的比我用 Excel 執行方便許多。

 

另一個在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圖片和表格的安排。上完課後,圖表大幅優化,讓我的文章進到 review 的機會變多了!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訣竅,只要學會了,就可以隨心所欲應用。

 

此外,回覆 reviewer 的技巧,也是讓我非常有感。根據吳醫師所傳授的技巧,耐心應對,因而收到許多正面的回覆「You have adequately addressed my concerns」。

 

 

課後刻意練習,初學者也能學術起步。

 

身為初學者,撰稿的過程讓自己深入瞭解將「概念具象化」的過程。

 

本來以為寫文章是一種「天賦」,自己就是屬於跑不快的那類人,但經過上課後,發現可以藉由練習,我們也能後天培養出技能,尤其是文章的排列和邏輯思維。我們深知「推進醫學知識的進步」是文章的價值所在,而要把這樣的概念傳遞出去,必須透過正確的學術語言表達。

 

此外,就連對統計軟體的懼怕,也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而駕輕就熟,就像新思惟強調課後作業一樣,必須自己操作,自己去體會圖表匯出後的效果。

 

萬一不幸文章被拒絕了,一定不能氣餒,我都告訴自己「難過最多只能一個晚上」,明天請打開 word 修改文章,否則沒有被接受的可能。

 

 

投稿期刊,讓自身專業被看見。

 

埋首在臨床,有時會迷失在繁重的工作中,忘記學習及分享想法的重要性,而持續投稿期刊的另一個優點,可以讓自己身為一個臨床工作者的專業,被世界看見。我認為這個價值非常重要,曾經有間未投上的高分期刊,在這段期間找我當 original article 的審稿者。

 

當然,這不是我們上課的唯一目的。新思惟的課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學會更好的技巧,有點像職業運動員,需要一個專業的指導員,在旁邊告訴我們如何將表現更上一層,讓我們在投稿這條路上能持續進步。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1215第二十四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