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中榮總 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韻文 醫師

在論文發表的成長路上,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的研究風氣盛行,主治醫師們都很願意指導。報考次專科需要 original article,升任主治醫師需要 SCI original article。
在總醫師時期,資深主治醫師就主動邀請我「靠行」。到了主治醫師第三年,在科內資深主治醫師們的指導下,陸陸續續寫了 4 篇 SCI original article 和 2 篇 SCI letter。
作者:臺中榮總 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韻文 醫師

在論文發表的成長路上,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的研究風氣盛行,主治醫師們都很願意指導。報考次專科需要 original article,升任主治醫師需要 SCI original article。
在總醫師時期,資深主治醫師就主動邀請我「靠行」。到了主治醫師第三年,在科內資深主治醫師們的指導下,陸陸續續寫了 4 篇 SCI original article 和 2 篇 SCI letter。

升等卡關?論文投不出去?AI 能幫你潤飾文字,卻無法幫你思考論文的核心架構與洞見。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專為解決你的痛點設計。我們教你「有效」的寫作架構,更手把手帶你跑統計,讓你真正做出 SCI 級圖表。
「最有收穫的是學會一款製作圖表友善的軟體 MedCalc,讓我不再覺得整理統計數據是一件頭痛的事。寫作的部份,內容環環相扣非常的簡潔有力。」
「原本很擔心統計的部份,在今天的課程中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好有新思惟!」
課程「深入淺出」,最棒的是,你能「一步一步照著手冊」,在自己的電腦上做出專業統計圖表。新思惟對新手「非常友善」,教你活用 MedCalc,讓你真正「做出」成果!
我們已協助學員累積發表突破 6000 篇論文!不管是投稿選刊策略,還是突破寫作瓶頸,這裡提供你最需要的實戰捷徑。別再走冤枉路,用精準的學習,換來成功的發表!
2024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944 篇論文發表!論文破蛋 71 人,34 位為住院醫師、見實習醫師、醫學生,非醫療相關學員人數也逐年上升,資深校友甚至開始挑戰分數更高的期刊!成績證明,成功登上 PubMed 非難事,越早來上課越早見效。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歡迎參考我們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從統計內容到講師,都是針對外科領域所打造,有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角度分享、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survival analysis 統計製圖、如何有效回覆 reviewer 等不同主題。
對統合分析,或者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等不同文體有興趣的朋友,我們也有相應的課程喔!主題不同,一樣高品質、一樣好口碑、一樣充實內容!
來到工作坊上課,不但不會感到無聊疲累,還覺得內容易懂好吸收,為什麼新思惟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如此清楚有效的傳遞知識呢?如果你想知道好簡報的秘訣,歡迎參考以下兩種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關於課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開辦囉!課後應用遇到問題,想問問校長的意見嗎?歡迎你來。
期待未來您也能與我們分享,論文被接受那一刻的喜悅。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擁有學術寫作的基本能力,在進行個人研究,或是團隊合作上,都會是一大助力。新思惟致力於協助讓各位學員具備這樣的能力,在職涯發展上能更加順遂。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各項分數都在 4.67 以上,謝謝大家的肯定!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各種匿名建議,我們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將持續改進。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新思惟量身打造,由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第一手教學,指導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若想從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或文獻回顧著手,打造更完整的學術歷程,我們的課程也提供了撰寫重點。
對於資源缺乏的研究者,想要免 IRB、免收案就能學術起步嗎?現在有兩個選擇囉!無論是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或是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兩種工具在手,產線更多。
而上過新思惟課程的同學,常提到我們的內容都特別好吸收,進而產生好奇,同樣都是教學,為什麼我們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課程中會詳細分享,精準製圖的重點和傳達資訊的要訣。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個人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新思惟提供傳統教育體制外的學習管道和經營策略,致力協助你突破人生的關卡,讓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而新思惟的 YouTube / IG / Facebook / Thread,不論在簡報、研究、人生,許多常見的問題,我們也整理了許多應用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剛好是您常用的學習平台,也歡迎追蹤訂閱,並且加入最愛,我們也會不定期推出新的內容唷~

目前臨床上,雖然醫師能運用超音波協助診斷與治療,但多半仰賴個人經驗。朱紹中醫師團隊想要瞭解,若在教學醫院內建立重點式超音波(POCUS)訓練課程,是否能有效提升住院醫師的操作與臨床應用能力。
朱醫師團隊在台南成大醫院規劃為期一年的 POCUS 教育計畫,邀請 PGY 及各科住院醫師共 116 人參與。課程設計包含基礎與進階兩部分,透過週末講授與實作練習進行,並於課前、課後進行知識與技能評量,以比較學員學習成效與臨床信心變化。
結果發現,參與課程的學員在超音波影像辨識與臨床判讀能力上都有明顯進步,其中以心臟超音波的提升最為顯著。多數醫師在課後表示,POCUS 有助於臨床決策與病人照護。
朱醫師團隊認為,這項結果顯示在醫學教育中導入結構化、持續性的 POCUS 訓練,不僅能有效提升醫師的臨床技能,也能改善診斷效率與病人安全。若能進一步結合臨床實作機會與完善的教學資源,克服使用機會不均等的問題,將可讓 POCUS 成為住院醫師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恭喜朱醫師!
很多初學者會花上好幾天甚至幾週,一篇篇的看找到的文獻。但其實,省時也實用的方法是,找一篇跟你一樣的,看他 introduction 都是 cite 了什麼,把他抓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子是最快。至於要不要每一篇都去讀?一起來看看講師怎麼說。

熊偉醫師團隊想要研究「僵直性脊椎炎」(AS)患者的骨質密度(BMD)測量。研究對象包含有或沒有「竹竿狀脊椎」(BS)的患者。團隊比較了兩種測量方式:一種是使用未施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CT)掃描,測量第一節腰椎(L1)的 HU 值;另一種是使用傳統的脊椎 X 光片。
團隊同時也評估了「竹竿狀脊椎」(BS)是否會影響傳統「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XA)對於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並使用 L1 的 CT HU 值來輔助判斷。
研究共納入了 524 名 AS 患者,他們都接受了 DXA、CT 掃描和脊椎 X 光片檢查。患者分為兩組:BS 組(189 人)和非 BS 組(335 人)。在這項研究中,將骨質疏鬆症的 CT HU 閾值設定為 135。
研究發現,BS 組患者的脊椎(p < 0.001)和髖部(p < 0.001)的 T-score 顯著高於非 BS 組,但他們的 L1 HU 值卻顯著較低(p < 0.001)。
在相關性方面,非 BS 組患者的最低 T-score 與 L1 HU 值呈現正相關(R-value, 0.437; p < 0.001);而在 BS 組患者中,L1 HU 值與髖部 T-score 之間也觀察到微弱但顯著的相關性(R-value, 0.341; p < 0.001)。
值得注意的是,當使用 CT HU 值的 135 作為標準時,那些原本被 DXA 診斷為「沒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中,有 77.8% 的 BS 組患者和 55.2% 的非 BS 組患者,會被「重新分類」為骨質疏鬆症。
總結來說,使用 CT 的 HU 值是否能提高 AS 患者骨質密度評估的準確性,還需要未來更大規模的世代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恭喜熊醫師!
文獻搜尋有什麼方法,如何有效率的整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這次同學手寫的匿名回饋很多,大家普遍提到本次活動設計了一個有趣的題目,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動機。參與者能夠自行探勘問題,運用正確的統計方法計算結果,並親手製作出達到SCI期刊等級的圖表。這個過程不僅帶來高度的成就感,也讓大家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有幫助。
從初始的好奇心,到後續的執行與完成,最後拿出完整的成品,整個流程皆可自行掌握,這讓參與的同學都感到非常開心。
以下我們將針對同學們所提交的作品,給予一些細節上的回饋與建議,並一同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