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波三折:想不到論文被接受後,還會被退稿?

 

作者:邱家佑 醫師(Mayo Clinic)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成年胸腔器官移植接受者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遵從性、血清反應及持續性研究,獲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0679_CT

 

 

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是在探討心臟 / 肺臟移植病人,在移植前接受 B 型肝炎疫苗的完成率,以及接種後對 B 型肝炎產生抗體的比例,接著,進一步探討移植後 30 天 B 型肝炎抗體到底還剩下多少。

 

 

腎臟、肝臟移植的經驗能搬到心肺移植嗎?

 

其實這類問題在腎臟 / 肝臟移植的部分已經被研究透徹,但是在心臟 / 肺臟這方面,算是第一篇最詳細的回溯性研究。

 

理論上,在腎臟 / 肝臟移植習得對於 B 型肝炎疫苗的知識,其實可以完全挪用在心臟 / 肺臟移植。但是我這一篇的觀點是直接探討 B 型肝炎疫苗的接種率以及有效性,在心臟 / 肺臟移植患者是否和肝臟 / 腎臟移植的病人,所觀察到的現象一模一樣。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投稿一波三折:想不到論文被接受後,還會被退稿?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成年胸腔器官移植接受者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遵從性、血清反應及持續性研究,獲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刊登!

 

 

01_CT_ChiuCY_27

 

 

文章介紹

 

邱家佑醫師團隊發現只有不到一半(47%)的移植候選人完成了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這個比例其實不太理想,因為 B 型肝炎疫苗對器官移植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團隊在美國梅約診所進行研究,時間從 2018 年 1 月到 2023 年 8 月,主要是針對接受心臟或肺臟移植的成年患者。

 

研究中比較了兩種疫苗:傳統的 Recombivax HB 和新型的 Heplisav-B。結果顯示,使用 Heplisav-B 的患者更容易完成疫苗接種(81% 相較於 60%),而且產生保護抗體的比率也更高(75% 相較於 64%)。

 

疫苗保護效果的持續性的部分,在 145 位移植時有保護抗體的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一(26%)在移植後 30 天就失去了保護力。研究也發現,年齡在 60 歲以上的患者,以及移植前抗體濃度介於 10 到 100 IU/L 之間的患者,更容易失去疫苗保護力。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 Heplisav-B 疫苗比傳統的 Recombivax HB 更有效。臨床上要特別注意年紀大的患者和抗體濃度較低的患者,因為他們更容易失去疫苗保護力。在器官移植前,一定要先檢查 B 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果。

 

 

恭喜邱醫師!

 

現今技術成熟的大環境下,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創新應用的方法?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成年胸腔器官移植接受者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遵從性、血清反應及持續性研究,獲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論文投稿四個月了還在 under review,該寫信去問嗎?什麼時候寫?要怎麼寫?

 

 

 

QA113

 

 

答:(蔡依橙)

 

首先要請同學先做點功課,了解這本期刊的審閱期大概是多久?做法有二。

 

第一,是上他的網站,看是不是有公布最近的審閱速度資訊。

 

第二,是下載最近這一期的期刊中,所刊登的論文 PDF。在這些 PDF 裡面找找看,有沒有作者投稿時間跟被接受時間的資訊,如果有的話,也不要只用一篇就決定,最好能夠尋找三篇或五篇,然後平均一下。

 

之所以要整理這些資訊,是因為等一下要寫信的時候,你要有些客觀數據。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問:論文投稿四個月了還在 under review,該寫信去問嗎?什麼時候寫?要怎麼寫? 已關閉迴響。

問:寫論文有什麼意義?

 

 

QA_99

 

 

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問:寫論文有什麼意義?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柏均醫師團隊,關於感知性污名與內化性污名引發孤獨感,影響男同志及雙性戀男性自殺風險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LinPC_03

 

 

文章介紹

 

全球數據顯示,同性戀和雙性戀者的自殺風險遠高於異性戀者,尤其是在社會污名與歧視較為嚴重的亞洲地區;即使台灣在 LGBTQ 權益上走在亞洲前列,這一群體仍面臨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性少數群體面臨的歧視、內心的負面自我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感,可能是導致高自殺風險的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因素之間具體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年齡等因素是否會改變這種結果,仍尚未有定論。

 

為了深入研究,林柏均醫師團隊招募了 400 名台灣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參與調查,並採用「調節中介模型」來分析歧視、孤獨感、自殺風險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傾向是否會調節這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來自他人的歧視(感知性污名),還是內心對自己性傾向的負面看法(內化性污名),都會增加孤獨感,提高自殺風險。特別是年紀較大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內化性污名與孤獨感之間的聯繫尤為強烈,這可能與他們生長於較保守傳統的社會背景,經歷過更多的壓迫和歧視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 41.8% 的參與者有自殺風險。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這個族群的孤獨感與自殺風險之間相關聯,還進一步提供改善方針,包含: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積極制定和推廣反歧視政策、加強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等等,呼籲大眾共同營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有助於該族群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降低自殺風險。

 

 

恭喜林醫師!

 

你是否曾經對某個研究主題充滿熱情,卻發現 PubMed 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相關文獻?想知道要如何把這樣的挑戰轉化為機會嗎?來聽聽陳醫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林柏均醫師團隊,關於感知性污名與內化性污名引發孤獨感,影響男同志及雙性戀男性自殺風險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簡潔有力的陳述結論與呈現圖表,越來越重要。

 

作者:邱家佑 醫師(Mayo Clinic)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器官移植候選人 QuantiFERON 檢測未確定結果之分析與建議處理流程之研究,獲 Transplantation 刊登!

 

 

GRSP_20180203_0277

 

 

這一篇是在 2023 年 10 月開始做資料的收集,2024 年 2 月初投到 Transplantation,在 3 月底收到 revision。意外的是,兩位 editor 看完給了正面的短評,只有一位 reviewer 給了三點 minor revision。

 

另外,文章我們也投稿到 2024 年 6 月美國移植年會,幸運被選為 oral presentation,而這篇文章正式刊出的時間需要在年會之後,因此這次的 revision 雖然相對簡單,且給了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我們還是稍微拖延回覆時間,讓論文發表在年會之後。

 

這篇文章是觀察到 Mayo Clinic 三個院區的器官移植病人,他們在移植前的肺結核測試有 indeterminate(不確定)的結果,團隊著手計算有多少人在移植之後得到肺結核,同時我們也是第一個提出檢測流程圖。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簡潔有力的陳述結論與呈現圖表,越來越重要。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