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蔡依橙)
我認為 AI 讓能力的貧富差距變大,而不是變小。
你可能會認為,AI 工具讓初學者們能夠更快速的完成很多事情,不懂的事情,以前要搜尋很久,現在問一下 ChatGPT 或者 Google 的 AI 模式就有初步方向,很快就能理解以前要地毯閱讀很久的內容。

答:(蔡依橙)
我認為 AI 讓能力的貧富差距變大,而不是變小。
你可能會認為,AI 工具讓初學者們能夠更快速的完成很多事情,不懂的事情,以前要搜尋很久,現在問一下 ChatGPT 或者 Google 的 AI 模式就有初步方向,很快就能理解以前要地毯閱讀很久的內容。

臨床上,我們一方面請病人自己打分數,一方面也由醫護人員根據表情、活動力、生命徵象來判斷有多痛。但實務經驗常看到:病人口中「很痛」,醫護看起來卻「還好」;或者醫護覺得病人很不舒服,病人卻說可以忍。這種「自覺疼痛」與「醫護評估」不一致,可能讓止痛藥開得不夠或過頭。朱為民醫師團隊想釐清:到底是哪一些臨床特徵與症狀,會讓兩邊的疼痛評估出現落差?
研究採用回溯性觀察設計,納入 755 位末期病人納入分析,住院期間每天以「症狀評估量表」請病人(或主要照顧者代答)評分疼痛,同時由醫護人員以「問題嚴重度量表」評估疼痛。根據首次住院時的兩個分數是否落在同一個嚴重度區間,把病人分成「分數相近組」與「分數不同組」。
研究結果顯示,755 人中有 181 人(約四分之一)屬於「分數不同組」。這些病人年齡較輕、癌症比例較高,且自覺的疼痛、疲倦、腸胃或排便問題、睡眠困難都比「分數相近組」更嚴重。進一步多變項分析發現,在考慮其他因素後,只有「腸胃/排便問題」仍是造成兩種疼痛評估不同的獨立相關因素。
朱醫師團隊認為,病人同時有較多身體症狀,尤其是腸胃和排便困擾時,很容易出現「病人說很痛、醫護看起來沒那麼痛」的情況。建議做疼痛評估時,要同時使用多面向的症狀量表,特別主動詢問腸胃與排便狀況,並持續追蹤調整止痛與腸胃用藥。從政策與訓練角度,也需要加強安寧團隊對「整體症狀群」的敏感度,減少病人與醫護之間在疼痛感受上的落差,才能真正提升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
恭喜朱醫師!
登上高分期刊,是許多人的夢想!有些同學就會想,是不是我用高階一點的統計,看起來比較厲害,就可以登上高分期刊?但其實,期刊不在意你統計工具的外表,期刊只在意你研究問題的本質。寫論文,應該把力氣放在哪裡,我們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Palliative Medicine 創刊於 1987 年,202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31/188)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46/332) 期刊。

答:(蔡依橙)
Major revision,基本上就是「考慮給你過」了,在這個階段作任何事情,最好都不要去點「激怒值」。
使用 AI 自動生成回覆,因為他不知道你的論文在寫什麼,也不知道你將採取什麼策略,生出來的內容會非常通順,但極為空洞。你問大學老師就知道,學生交來這種報告,是激怒值很高的。(內心 OS:所以你現在是瞧不起我嗎?你用 AI 亂噴的東西,我要花自己的時間/人生去閱讀?)
作者:臺中榮總 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韻文 醫師

在論文發表的成長路上,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的研究風氣盛行,主治醫師們都很願意指導。報考次專科需要 original article,升任主治醫師需要 SCI original article。
在總醫師時期,資深主治醫師就主動邀請我「靠行」。到了主治醫師第三年,在科內資深主治醫師們的指導下,陸陸續續寫了 4 篇 SCI original article 和 2 篇 SCI letter。

升等卡關?論文投不出去?AI 能幫你潤飾文字,卻無法幫你思考論文的核心架構與洞見。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專為解決你的痛點設計。我們教你「有效」的寫作架構,更手把手帶你跑統計,讓你真正做出 SCI 級圖表。
「最有收穫的是學會一款製作圖表友善的軟體 MedCalc,讓我不再覺得整理統計數據是一件頭痛的事。寫作的部份,內容環環相扣非常的簡潔有力。」
「原本很擔心統計的部份,在今天的課程中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好有新思惟!」
課程「深入淺出」,最棒的是,你能「一步一步照著手冊」,在自己的電腦上做出專業統計圖表。新思惟對新手「非常友善」,教你活用 MedCalc,讓你真正「做出」成果!
我們已協助學員累積發表突破 6000 篇論文!不管是投稿選刊策略,還是突破寫作瓶頸,這裡提供你最需要的實戰捷徑。別再走冤枉路,用精準的學習,換來成功的發表!
2024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944 篇論文發表!論文破蛋 71 人,34 位為住院醫師、見實習醫師、醫學生,非醫療相關學員人數也逐年上升,資深校友甚至開始挑戰分數更高的期刊!成績證明,成功登上 PubMed 非難事,越早來上課越早見效。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歡迎參考我們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從統計內容到講師,都是針對外科領域所打造,有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角度分享、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survival analysis 統計製圖、如何有效回覆 reviewer 等不同主題。
對統合分析,或者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等不同文體有興趣的朋友,我們也有相應的課程喔!主題不同,一樣高品質、一樣好口碑、一樣充實內容!
來到工作坊上課,不但不會感到無聊疲累,還覺得內容易懂好吸收,為什麼新思惟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如此清楚有效的傳遞知識呢?如果你想知道好簡報的秘訣,歡迎參考以下兩種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關於課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開辦囉!課後應用遇到問題,想問問校長的意見嗎?歡迎你來。
期待未來您也能與我們分享,論文被接受那一刻的喜悅。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擁有學術寫作的基本能力,在進行個人研究,或是團隊合作上,都會是一大助力。新思惟致力於協助讓各位學員具備這樣的能力,在職涯發展上能更加順遂。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各項分數都在 4.67 以上,謝謝大家的肯定!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各種匿名建議,我們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將持續改進。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新思惟量身打造,由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第一手教學,指導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若想從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或文獻回顧著手,打造更完整的學術歷程,我們的課程也提供了撰寫重點。
對於資源缺乏的研究者,想要免 IRB、免收案就能學術起步嗎?現在有兩個選擇囉!無論是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或是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兩種工具在手,產線更多。
而上過新思惟課程的同學,常提到我們的內容都特別好吸收,進而產生好奇,同樣都是教學,為什麼我們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課程中會詳細分享,精準製圖的重點和傳達資訊的要訣。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個人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新思惟提供傳統教育體制外的學習管道和經營策略,致力協助你突破人生的關卡,讓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而新思惟的 YouTube / IG / Facebook / Thread,不論在簡報、研究、人生,許多常見的問題,我們也整理了許多應用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剛好是您常用的學習平台,也歡迎追蹤訂閱,並且加入最愛,我們也會不定期推出新的內容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