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提供方向與資源,我從可行性出發找到研究賣點。

 

作者:科羅拉多大學 醫學院 感染科 邱家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真菌誘發的血噬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0479

 

 

學術會議的偶遇,從指導教授那裡抓住合作機會。

 

2024 年 9 月,我去參加黴菌雙年會的會議,遇到了在 MD Anderson 指導我發表過兩篇論文、專門做黴菌感染的教授。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主動告訴我,他現在腦中有一個 review article 的點子,如果我有興趣,會議結束後 email 給他。於是我跟他聯絡,他告訴我這個主題,讓我思考可行性。

 

MD Anderson 文獻查詢的圖書館專員,在我提供關鍵字之後,一天就給我文獻的 Excel 檔案,共有 2000 多篇,我剛開始排查就發現 2022 年已經有人發表了噬血症候群(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在 HIV 的病人身上,雖然那一篇研究並不是專門針對黴菌,但是 subgroup analysis 裡面已經有列出黴菌感染誘發的病人。

 

 

反向思考,找到研究賣點。

 

我跟指導教授 email 討論,既然人家做過 HIV 的族群,那我就反過來做另外一半 non-HIV 的族群,所以又讓文獻查詢的圖書館專員在排除 HIV 之後重新給一次文獻,共有 1000 多篇。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最後從 98 篇文章找出 116 個病人做討論。

 

我分析這 116 個病人的特性,包含:HLH 的診斷與治療、黴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還有他們的預後。因為有 1000 多篇文獻,所以還加碼製作了幾個表格,分別是 HLH 被黴菌感染誘發的比例在 HIV 和 non-HIV 族群,還有整理文獻上根據不同誘發因子引起 HLH 的預後。雖然這些加碼的圖表並沒有直接反映在這篇文章的標題上,但是我相信這篇文章對於這個領域算是一個很好的回顧。

 

當初如果沒有指導教授給我這個題目,以我自己的臨床經驗跟敏銳度,是絕對不可能想出這個主題。在指導教授給予的資源下,我也不用自己收集文獻,而且重點是 MD Anderson 文獻查詢專員回覆的時間很快,像是我 9 月要資料,花了 3 個月寫完,然後 12 月又要求搜尋這 3 個月內的文獻以免有疏漏,都是在一天內得到回覆。

 

這一篇的投稿相對順利,因為關於黴菌感染的雜誌沒有很多,一開始就投 MDPI 旗下的 Journal of Fungi,在審閱三週之後,兩個審閱者都給予 minor revision,簡單回覆之後就能刊出。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指導教授提供方向與資源,我從可行性出發找到研究賣點。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真菌誘發的血噬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01_JF_ChiuCY_32

 

 

文章介紹

 

邱家佑醫師團隊深入探討了非 HIV 患者中,因侵襲性真菌感染所引發的吞噬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血噬症候群)。研究團隊徹底蒐集截至 2024 年 12 月的相關醫學文獻,發現這類病例的發生頻率約為 9% 。

 

在 16 篇研究文獻中,共記錄 116 例可分析的臨床案例。其中超過半數(53%)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這些侵襲性真菌感染多半已擴散到全身(76%),其中以組織漿菌最為常見(佔 51%)。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病例中(78%),真菌感染與血噬症候群幾乎同時被診斷出來。

 

在這些病例中,患者的 30 天存活率為 64%。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病例在患者特徵、治療策略以及最終治療結果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

 

整體而言,這項研究提醒醫療從業人員,對於免疫功能較弱的患者,應特別警戒侵襲性真菌感染可能引發的血噬症候群,並及早進行診斷與治療。

 

 

恭喜邱醫師!

 

Review article 的論文結構和 original article 一樣嗎?寫作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真菌誘發的血噬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研究 SGLT2i 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腎結石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HuangHK_27

 

 

文章介紹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會導致劇烈疼痛,甚至影響腎功能,而糖尿病患者的腎結石風險又比一般人更高。因此,黃醫師團隊希望了解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i),否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結石的風險。

 

黃醫師團隊利用 TriNetX 研究資料庫,篩選出 2015 年至 2023 年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且開始使用 SGLT2i 的成年病人,並將他們與使用其他糖尿病藥物(DPP-4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的患者進行比較。研究涵蓋約 50 萬名患者,並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以評估新診斷出的腎結石發生率。

 

結果發現,與 DPP4 抑制劑使用者相比,服用 SGLT2i 的病人,罹患腎結石的風險降低了14%;與 GLP-1 受體促效劑使用者相比,風險則降低了10%。

 

統合分析的結果,也支持 SGLT2i 能降低腎結石風險的結論,顯示 SGLT2i 可能不僅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

 

黃醫師團隊認為,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需要選擇糖尿病治療藥物的醫師與患者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參考資訊。SGLT2i 或許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額外降低腎結石風險,提供雙重好處。

 

不過,研究仍有其限制,例如無法確保所有患者都確實按時服藥,且仍需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確認其機制與長期影響。未來若能有更多針對腎結石預防的研究,將有助於醫療決策與患者健康管理。

 

 

恭喜黃醫師!

 

收集到的資料很多,「我要寫成一篇超大的論文,還是我要切一小段切一小段?」這是很多研究者,在漫長的研究人生中,總會遇到的困擾。怎麼讓文章呈現的相對精彩,點擊連結看看講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409_第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研究 SGLT2i 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腎結石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比較直接口服抗凝血藥與華法林在腦靜脈血栓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1_JSCD_WuJY_14

 

 

文章介紹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探討一種罕見但嚴重的腦部疾病「腦靜脈血栓(CVT)」的治療方法。研究團隊利用 TriNetX,分析了 1507 名 CVT 患者的醫療紀錄,研究採用精準的傾向性分數配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將患者分為兩組:直接口服抗凝血藥(DOACs)組和傳統華法林治療組,每組各 551 人。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DOACs 的患者,其腦靜脈血栓復發風險降低了約 23% ,且 360 天內的無事件存活率顯著提高。

 

在不同族群中,DOACs 的效果各有特點:

 

  • 女性患者復發風險降低約 33%
  • 41-64 歲年齡層風險降低高達 48%
  • 體重正常的患者風險降低約 35%

 

DOACs 不僅降低了血栓復發風險,同時也將腦內出血的風險降低了約 38% ,且整體死亡率與傳統治療相當。

 

 

恭喜吳營養師!

 

不同的兩組人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做比較,要用 independent t test,還是 paired t test?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比較直接口服抗凝血藥與華法林在腦靜脈血栓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院內臨床個案數稀少,靠大數據翻轉困境。

 

作者:科羅拉多大學 醫學院 感染科 邱家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巨環類抗生素過敏患者使用 Fidaxomicin 後的過敏反應發生率之研究,獲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1794

 

 

同個家族的抗生素,患者都會過敏嗎?

 

Macrolide 家族抗生素在市面上有四種常用的藥物,分別是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Erythromycin 和 Fidaxomicin。雖然都是在同一個家族,它們結構相似,但是前三種(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Erythromycin)多用於呼吸道感染,而 Fidaxomicin 因為結構的關係,口服吸收差,所以藥物濃度大多在腸胃道,唯一的適應症是用來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這個腸胃道感染。

 

去年夏天,我開始當主治醫師,有一位病人被轉介來我的門診,理由是「病人有 Azithromycin 藥物過敏史,所以不能吃 Fidaxomicin」。當下我心中就想:「Fidaxomicin 這個藥物濃度都在腸胃道,會跟同個家族的抗生素有交互作用嗎 ? 我怎麼都沒聽說這個問題?」然後就跟我們感染科藥師討論,只找到兩篇很小的 case series 在討論這個議題,一篇有 3 個病人,另一篇有 11 個病人,而且兩篇結論是相反的。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院內臨床個案數稀少,靠大數據翻轉困境。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巨環類抗生素過敏患者使用 Fidaxomicin 後的過敏反應發生率之研究,獲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刊登!

 

 

01_AAC_ChiuCY_31

 

 

文章介紹

 

邱家佑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一種治療 Clostridium difficile 感染(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所使用的藥物 Fidaxomicin(菲達霉素)的過敏反應。

 

因為 Fidaxomicin 也是巨環類抗生素,但因為 Fidaxomicin 的吸收率不好,特別適合 Clostridium difficile 感染治療,邱醫師想知道的是,對巨環類抗生素過敏者,是否也會對 Fidaxomicin 過敏,或者,因為其吸收率不好,並不會引起臨床上的過敏現象。

 

研究利用了 TriNetX 全球研究網路資料庫進行分析,該資料庫包含了全球超過 80 個醫療中心、約 1 億名不同年齡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人員於 2024 年 9 月 1 日查詢此資料庫,根據所收集的 1.3 億名患者資料進行回溯性分析。

 

研究發現,對其他巨環類抗生素(如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 和 Erythromycin)過敏的患者,使用 Fidaxomicin 時也可能會出現交叉過敏反應。具體數據如下:

 

  • 對 Azithromycin 過敏的病人,出現 Fidaxomicin 過敏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1 倍
  • 對 Clarithromycin 過敏的病人,這個風險更高達37 倍
  • 對 Erythromycin 過敏的病人,風險則高出58 倍

 

實際過敏發生率方面,對 Azithromycin 過敏的患者中約有 3.3%(2410 人中有 80 人)會對 Fidaxomicin 過敏;對 Clarithromycin 過敏的患者中約有 1%(997 人中有 10 人)會出現交叉過敏;而對 Erythromycin 過敏的患者中約有 3.9%(1124 人中有 44 人)會對 Fidaxomicin 過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現巨環類抗生素過敏後的一年內,患者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如 Anaphylaxis 和 Angioedema)的風險最高。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 SJS/TEN(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等嚴重皮膚反應。

 

Fidaxomicin 雖然在結構上與其他巨環類抗生素相似,但因為它幾乎不被人體吸收,主要停留在腸道中,所以理論上過敏風險較低。不過,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很低,在已有巨環類抗生素過敏史的患者身上,仍然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研究結論表示,如果曾對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 或 Erythromycin 等抗生素過敏,在使用 Fidaxomicin 時應特別小心,尤其是在過去一年內才出現過敏反應的患者。建議醫師應該詳細記錄患者的藥物過敏史,並在使用 Fidaxomicin 治療時密切監測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恭喜邱醫師!

 

有很多文獻可以引用,要如何篩選哪些要放入文章?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巨環類抗生素過敏患者使用 Fidaxomicin 後的過敏反應發生率之研究,獲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