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圖不只是能畫,還要能讓人一眼看懂!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潘有法 醫師

 

 

01_innovarad_YFPan_MEPA_20250810_491

 

 

用時間壓力逼出重點思維

 

本次於 2025 年 8 月 10 日(週日)中午的「統計製圖大賽」,課程以實作競賽的方式帶入資料視覺化原則,從案例拆解、即時操作到講評回饋,節奏緊湊且專注。

 

在時間壓力下,我重新思考,如何用一張圖說清一件事。

 

 

圖表設計的五大原則

 

圖表的核心是訊息設計而非裝飾。先寫出一句「訊息標題」,再決定圖型與版面,能避免畫出漂亮卻無法回答研究問題的圖。每張圖只承載一個主要訊息,其餘脈絡以註解與小字輔助,減少讀者的認知負荷。

 

軸線、刻度與單位需精煉一致,少用雙軸與 3D 效果,避免誤導;色彩必須具備對比與可及性,並測試色弱與黑白列印的可讀性,同類別用同色系,異色凸顯重點,老師建議四階灰是簡單且有效的方案。

 

標註是敘事的關鍵,在峰值、轉折與異常點加上精準文字,讓讀者三秒內抓到重點,p 要小寫斜體且前後留空白。

 

 

工具與流程,維持資料呈現的一致性是關鍵。

 

課程強調無論使用試算表、統計軟體或簡報與繪圖工具,都需要建立一致性的流程,建立可重現的檔案結構與版本命名,而圖片的輸出,更需要瞭解期刊社的要求,尺寸、解析度的設定,都可以避免在小地方被扣分。

 

 

實作中講師的回饋,加速修正的步調。

 

中午的是互動實作,進行方式是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資料探勘,透過統計與圖表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解開自己的困惑。這樣的實作更貼近我們日常會遇到的難題。

 

我自己做出來的圖表,講師看完後直接給了很多實用建議,例如字級階層不明確,該凸顯的地方沒有呈現出來,圖例說明沒有納入圖內,導致出現大片空白等等,這些細節,我自己其實沒有發現。但講師看一眼就點出來,而且還告訴我可以怎麼改。這讓我後續練習時更有方向,不會只是憑感覺亂調整。

 

 

常見錯誤清單,投稿前自我檢核的必備指南。

 

課堂整理了幾個我最容易踩的雷:將表格當圖表用,資訊密度高卻缺乏趨勢;過多小數點位數;圖例與資料距離過遠、審閱者需來回對照;忘記註明統計方法,導致解釋力不足。這些都成為我往後自我檢核的清單。

 

 

不是圖多細節就好,而是觀眾能一眼看懂。

 

這次最大的收穫,是把「審美」轉化為「證據導向的設計」。一張好圖不是更複雜,而是更有目的;不是少說,而是該說的說到位。

 

小聲地說,因為來不及借 Windows 系統的筆電,還好工作人員即時借了我一台電腦,真的是很貼心,但不宜廣為宣傳?以免太多人沒帶。課後,我已上網下訂一台文書筆電了,當作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日後可能跑統計軟體,多數還是需使用 Windows 系統,趕快準備好,需要寫論文時,就能有工具能使用。

 

雖然剛好單位缺人,目前沒有論文也不會被趕出去,但是主管希望全體醫師都有論文,對評鑑也很有幫助,會再繼續反思是否趕緊加快速度了,或是接著上之後的統合分析和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結合醫院的大數據中心,期待早日成功完成論文。

 

今天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讓我重新校準了視覺化呈現的價值:以讀者為中心、以證據為根、以敘事為橋。未來我將把今日所學落實於研究與臨床溝通,讓每一張圖都成為可信、易讀且能推動行動的證據。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50810_第七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