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與策略,決定你能否被看見。

 

作者:三總 松山分院 吳姿穎 督導

 

 

01_innovarad_TYWu_MEPA_20250810_120

 

 

這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課程,讓我對研究設計、統計方法、論文寫作以及期刊投稿策略有了更全面而務實的掌握。

 

課程從 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 切入,強調開頭要精準指出研究的主要困境與目的,避免冗長歷史回顧,把焦點放在具體且重要的問題(Be specific)。

 

方法部分,要明確交代受試者來源、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方式,以及使用的統計方法與軟體,確保研究可被複製與驗證。

 

 

選擇關鍵,先看資料型態,再決定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是本課程的重點之一。講師提醒在選擇檢定法前,需先辨識資料型態(名目、次序、連續)並確認分布特性,才能決定使用有母數或無母數方法。

 

對於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適用於類別結果,Linear regression 則用於連續結果。課程中提供的對照表,讓統計方法的選擇一目了然,也提醒在圖表呈現上,提升專業度與可讀性。

 

 

論文不是堆字數,四大段落各自有任務與技巧!

 

Introduction 精準指出研究動機與知識缺口,避免空泛背景;Materials and Methods 交代研究設計與參數定義,細節要足以重現研究;Results 依方法順序呈現,圖表與文字互相呼應;Discussion 客觀解釋結果,與文獻對照、提出臨床意義,最後指出限制與未來方向。

 

講師也分享了投稿常見被拒的原因,包括研究缺乏新穎性、邏輯與方法有瑕疵、資料分析錯誤、英文表達不佳、與期刊範疇不符,甚至單純因審閱者偏好而遭拒。從國際期刊拒稿原因的統計來看,資料與方法問題比例不低,前期設計與檢查極為重要。

 

 

有策略的,精準鎖定發表期刊。

 

課程同時涵蓋期刊選擇策略,比較 SCIE 與 ESCI 的差異,提醒在選擇專科期刊與 Open-Access Mega-Journal(OAMJ)前,要先確認自身目標與期刊的分數,並利用工具精準篩選合適期刊。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刊出,文章就會永久接受檢驗,因此投稿前應謹慎審核每個細節。

 

 

「合作」的本質,是互惠!

 

在與老師及人脈互動方面,講師提到「人脈不是可以幫助你的人,而是那些你可以幫助的人」。這讓我重新思考過去對「找合作對象」的理解,也更深刻體會到,學術合作的本質在於互惠與信任,而非單向索取。

 

整體而言,課程不僅讓我掌握了從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到投稿的全流程,也在細節上提供了可立即應用的技巧,例如如何在論文卡關時先思考可能解方、如何避免資料遺漏影響分析,以及在撰寫與投稿中展現專業度。

 

透過今天的課程,學會統計,在遇到資料的時候,能夠根據自己的好奇心去挖出有趣的事情,並且用科學方式呈現,還做出漂亮的視覺化圖表,是很酷的事情。

 

即使完全沒有統計的經驗,只要經過優秀老師的講解跟帶領,每個人都有能力完成資料探勘、統計分析,並繪製 SCI 期刊可接受的專業圖表。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50810_第七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