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攻,幫我從零走進跨領域研究,最終成功發表!

 

作者:奇美醫院 婦產部 婦女泌尿科 沈姿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沈姿岑醫師團隊,以機器學習預測下泌尿道症狀患者急性冠心症與中風風險之研究,獲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刊登!

 

 

01_TJOG_ShenTT_share_01MEPA_20230514_0974

 

 

當臨床直覺遇上 AI,揭開潛藏的寶藏。

 

這次的研究與發表,首先還是要感謝「新思惟」的課程,帶來的助益,而這一篇論文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里程碑。

 

準備過程中,讓我體會到跨領域整合的重要性。如果僅依靠個人的臨床經驗,很難察覺下泌尿道症狀(LUTS)與潛在中風的關聯;但若只有現行的人工智慧(AI)技術,所得出的結果可能又缺乏醫學意義。因此,在與前輩們討論後,我相信唯有醫學與 AI 的結合,才能創造真正具價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每一步都像闖關,嚴謹度是唯一護身符。

 

在整個準備過程,我深刻理解到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從資料處理、模型建立,到論文撰寫與發表,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面對批判與挑戰。

 

這時,課堂上講到的「Introduction 不要流於冗長,而是要直擊研究缺口」對我啟發很大,讓我在寫作時更專注於「LUTS 是否能作為中風預測指標」這個核心假說,而不是被龐雜的數據牽著走。

 

 

如果 LUTS 能預測中風,我們是否能更早拯救病人?

 

由於我對婦女泌尿領域深感興趣,在臨床醫療與學術研讀中,逐漸注意到「下泌尿道症狀」與「中風」之間,似乎存在被忽略的潛在關聯。過去許多文獻也指出,這兩者的相關性確實存在。「下泌尿道症狀」是婦女泌尿科最常見的症狀群之一,涵蓋頻尿、夜尿、急尿、排尿困難等問題,常見於年長女性、多產或長期勞動者。另一方面,中風則是全球致死與致殘的重要疾病,其危險因子與代謝症候群、血管硬化、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既有文獻指出「下泌尿道症狀」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可能相關,但少有大規模或系統化研究去探索其與中風的關係。

 

這正是《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裡提醒我們的:「審閱者最想看到的,是你如何清楚指出研究缺口,並以數據來回應它。」因此,我決定利用AI,結合臨床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工具,從新的角度切入,尋找 LUTS 與中風之間的潛在連結。

 

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下泌尿道症狀是否能作為中風的潛在預測指標?若能透過 AI 分析建立模型,是否能在臨床上早期辨識高風險族群,進而介入預防?

 

 

AI 不只是潮流,更能探索更多研究的可能。

 

當研究逐漸完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將成果整理成論文並投稿。在撰寫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一是強調 LUTS 與中風的潛在關聯,這不僅是統計上的結果,更可能應用於臨床提供早期預防的依據;二是強調研究過程遵循醫院規範,並對病人資料進行匿名化處理。

 

在論文撰寫與投稿時,我也特別注意細節,包括圖表設計、數據一致性與排版。這部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給了我極大幫助,因為課堂示範了「如何讓統計圖表達到 SCI 論文標準」,我才能有意識地檢查內容用詞的一致性。

 

這次的研究經驗讓我更加確信,人工智慧絕不只是工具,而是改變醫療模式的重要契機。未來,若能將 LUTS 與中風的預測模型進一步發展為臨床決策支持系統,或整合至健檢與社區篩檢,便能更早辨識高風險族群,真正落實預防醫學的理想。

 

這次的研究發表不僅讓我有機會分享「利用 AI 探討 LUTS 與中風相關性」的成果,也讓我獲得了寶貴的回饋與啟發。未來我希望能持續擴展研究範疇,結合更多臨床數據,甚至跨國合作,以驗證模型的普遍性與實用性。

 

這是我第一篇跨領域研究的論文,獲得接受並刊登在學術期刊上。被接受的那刻,讓我感受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