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意猶未盡。

 

作者:臺北榮總 感染管制室 孫淑美 感染管制師

 

 

01_MEPA_20160409-093

 

 

搶先看見新思惟

 

忘了是怎樣的偶然機會,開始「搶先看」新思惟的訊息(前兩日我們內科部主任還有在 LINE 上分享「新思惟 2015 數據回顧」),特別想學習蔡校長(Why 稱您校長?)對簡報技巧的功力,也渴望能自信地完成一篇著作。

 

(燿編按:請參閱蔡依橙「校長」一詞的由來

 

於是,第一次花這麼貴的學費參加這樣的工作坊(同事都覺得我太浪費了)。雖然心在淌血,荷包也大失血,但必須老實說,這一天課程收穫滿滿,只覺時光飛逝,意猶未盡。

 

有點好奇是否有其他像我這種非醫師職類的人,前來參與課程?我雖然不是為了升等的壓力而來,但老實說,我有寫作壓力,走上研究這條路後,其實內心有許多疑問,又自認對研究設計與辯證能力有限,一直沒有自信且自認不足,所以只有想法,沒有績效,苦啊!

 

(燿編按:有的,在過去幾梯次裡,曾有研究員、博士生、助理教授、法規經理等非醫師職類的學員前來上課)

 

 

建構寫作的能力

 

報名前,我曾在路上攔截一位在新思惟之友臉書社團上看到的醫師,詢問本工作坊參與的可行性,或許他也擔心我浪費金錢,建議可從簡報課程上起,但我目前真的需要建構寫作的能力,所以還是野心勃勃地報了這堂課。老實說沒有後悔,但擔心沒成效,畢竟寫作不是短短幾個小時,就能養成的能力。想試問校長如何建構辯證能力?平時如何累積閱讀文獻的功力?

 

(橙編按:這部分在醫師社群中,各科均有 journal meeting,砲火四射,在壓力下成長頗快,您可考慮找個對您較為友善的科,加入其 journal meeting,看看大家怎麼看一篇文獻,甚至考慮自告奮勇,加入排程,上台報告。)

 

感謝蔡校長分享研究路上如何成長茁壯,個人認為您的人格特質,應該是成功的關鍵。如何踏出成功的那一步,謝謝您要我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最實在,但這樣的養成,就要有堅韌的毅力與決心,如果已具備基本資料的處理能力,卻欠缺寫作與辯證能力,請問您將如何建議?

 

另外,您分享台灣投稿被拒絕的理由中,除了建議大家版面格式與基本盤完備功力養成外,請問我們的研究內容如果被認為缺乏新而有用的資訊時,這類問題該如何改善?

 

(橙編按:照著上課所說的架構,要寫出一篇文章並不難。我猜您想知道的,是「怎麼找出有梗的主題?」這個問題。會問這個問題,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受臨床訓練的過程太過強調「服從」,而不是被「說服而理解」。怎麼解決呢?我覺得您前面說的故事很好,您有個問題「新思惟到底值不值得上」,然後先觀察、實際問人、思考、決定、實際參與、再回想,現在的你,對於這個問題就有了新的,且屬於自己的答案。其實,質疑臨床常規,找出還可以更好的方向,步驟就是這樣!)

 

忙碌工作之餘,完成論文得花時間,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心力!手邊有整理出的資料,就是不知要如何下手,拖著拖著總會擔心沒有新穎性,請問幾年的資料才算「過時」,沒有發表的意義?

 

(橙編按:現在的世界學術社群越來越同步,以心臟電腦斷層來說,CT coronary angiography,從論文大量爆發,到大家不想再看,大約兩年。兩年之後,就必須另闢蹊徑,人家講診斷率,我講臨床分類怎麼應用,人家看冠狀動脈,我看術後心臟,人家看成人,我看小孩,人家看接血管的,我看放植入物的。老資料,有新梗、新發現、新意義,連你自己都覺得有趣,那就可以試試看。)

 

我們不也都從模仿中走過來,看到別人發表的研究方法後,如法炮製 (me too study) 有何缺點?(會不會覺得我的問題很多?拍謝!)

 

(橙編按:me-too study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獨特的存在意義。國外做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的準確度,我覺得他做歐洲人,我要做亞洲人,除非亞洲人的心臟跟歐洲人有非常顯著的不同,不然這樣的台灣文章可能就只能登在台灣期刊,而且因為未來被引用的機會少,期刊社也不喜歡。所以,他們做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的準確度,是作門診病人,我就改作「急診病人」,畢竟急診病人更急,更需要知道冠狀動脈狀況,這樣就可以。)

 

期望自己的臨床生涯中能完成論文的寫作,謝謝這個工作坊提供的重要工具與技巧,目前只差 action,希望能有機會再來學習(有打工機會拜託通知我)。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0409_第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