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手村到進階,帶著行動藍圖離開教室。

 

作者:小港醫院 骨科 沈柏因 醫師

 

 

01_innovarad_pyshen_MEPA_20250810_546

 

 

從資深村民到恍然大悟

 

8 月 10 日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對我這位「新手村資深村民」來說,收穫真的超乎預期。

 

坦白說,我是在親身經歷過論文撰寫、製圖、投稿,甚至進到修改階段後才報名。

 

雖然起步比其他人慢,但正因為完整走過每個艱辛的環節,課程中的每個細節都顯得格外有感。當老師講解到那些我曾卡關的點時,頓時有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甚至上完課後,我就能直接動手修改自己的論文。

 

這種「即學即用」的成就感,是任何事前的想像都無法比擬的。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在 AI 盛行的時代,許多人可能會問:「有 AI 幫忙寫論文,為什麼還需要上課?」

 

這堂課給我的答案,遠超過 AI 的能力範圍。陳一銘老師的授課方式,務實不打高空,把從寫作到投稿的各個流程,在短短幾節課中拆解得清清楚楚,讓我對整個過程有了結構化的理解;吳爵宏老師則分享了許多平時不能公開在網路上的寶貴心法,其中「審閱者思維」讓我印象最深刻。

 

 

審閱者思維:細節決定生死

 

AI 或許能幫我們生出論文手稿,但它無法像人一樣理解審閱者的挑剔與細膩。從吸引人的標題、清晰的排版、圖表小數點的一致性,到 p 值的正確表達方式,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你的論文是直接出局,還是有機會被看見。

 

過去,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常以為內容紮實就足夠,但透過這堂課我才深刻明白,「讓審閱者願意讀下去」與「降低退稿風險」同樣重要,而這些都藏在細節之中,需要持續練習和培養敏感度。

 

 

三分鐘的震撼教育:排版就是專業度的代名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感謝蔡校長。

 

他只用了不到三分鐘,就將我的 Word 表格調整到具備 SCI 論文水準。不只是外觀更整齊,更讓數據一眼可讀。

 

我當下才真正體會到,專業排版不只是美觀,而是論文專業度與可信度的加分項。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以後每一次投稿前,版面設計必須達到這個標準,因為這是一種對讀者與審閱者的尊重。

 

 

從被動到主動的數據探索能力

 

課程中介紹的 MedCalc 軟體,也讓我看到新的可能性。過去,我總是依賴統計老師給的數據和圖表來「編故事」,雖然這樣也能完成論文,但總覺得少了點「底氣」,因為我對數據本身的理解還不夠深。

 

而 MedCalc 不僅能做出更美觀、更專業的圖,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有了獨立跑簡單統計和出圖的能力。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別人處理好的圖表,而是能在研究的初期,就自己探索數據、觀察趨勢,甚至在實驗設計階段就找到足以支撐故事的圖表方向。

 

這種以數據為起點的寫作方式,不僅能提升準確性與說服力,也讓我更早發現研究中的盲點。

 

 

清晰藍圖,踏出新手村。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已經有了清晰的行動藍圖。我明白,只要持續練習,並善用、珍惜蔡校長難得的 office hour 指導機會,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夠脫離「新手村」,邁向更高階的寫作舞台。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50810_第七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