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在選擇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工作的團隊長官的時候,有一個蠻好的評估指標,就是:他到底怎麼回饋你的內容。
給學生或同事的回饋,你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簡單的主觀評價,像是:你這張圖做得很醜欸。你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篇不行。
答:(蔡依橙)
在選擇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工作的團隊長官的時候,有一個蠻好的評估指標,就是:他到底怎麼回饋你的內容。
給學生或同事的回饋,你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簡單的主觀評價,像是:你這張圖做得很醜欸。你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篇不行。
在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中,創傷性腦損傷(TBI)的發病率在全球最高,不僅會導致殘疾和死亡,還會引發多種精神問題,包括:憂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和廣場恐懼症等等,更有研究指出 TBI 患者有較高的自殺意念和自殺嘗試。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法來面對 TBI 患者的憂鬱情況。
談到治療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兩種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它們透過在腦部施加輕微的電流或磁場,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為了評估 rTMS 和 tDCS 這兩種技術對 TBI 患者憂鬱症狀的療效,張俊鴻醫師團隊全面檢索於 2023 年 1 月 28 日之前,在 PubMed、Cochrane Review 以及 Cochrane Central 等資料庫,並使用隨機效應模型評估治療效果。
這篇研究一共統合 10 個試驗(包含 234 名參與者;8 個 rTMS,2 個 tDCS),發現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對於模擬治療,在緩解憂鬱症狀方面效果較好;其中 rTMS 表現相對出色,而 tDCS 的結果則不確定。而且,治療次數、治療強度或總劑量無相關性。
張俊鴻醫師團隊的研究指出 rTMS 治療後效果雖顯著,但在介入後 1-2 個月內有所減弱;然而,對 TBI 患者而言,不失為短期緩解憂鬱症狀的治療方法。此外,關於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關的不良事件很少,幾乎沒有嚴重後果,再次確認它的治療安全性,為醫療保健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治療選擇。
恭喜張醫師!
自從掌握統合分析這項工具之後,研究開啟另一條產線,學術進入量產階段。即使大環境無資源,只要一台電腦連上網進行文獻搜尋,也能成功做出自己的研究。
遠端橈骨骨折(DRF)通常需要接受內固定手術,可以選擇全身麻醉或臂神經叢阻滯。最近出現了一種名為「局部麻醉下無止血帶完全清醒技術(WALANT)」之技術,據稱患者更滿意,劉醫師團隊想要評估接受 DRF 內固定手術的患者,在 WALANT 和平衡麻醉(BA)下的功能結果、併發症以及患者的報告結果。
研究共納入了 93 名接受開放性復位和內固定手術的 DRF 患者,其中 38 名患者接受了 WALANT、55 名患者接受了 BA,BA 包括多模式疼痛控制的臂神經麻醉和輕度全身麻醉。團隊記錄了 WALANT 組患者的整體滿意度,以及 WALANT 組的術中疼痛和焦慮程度(0 – 10 分),並且測量了術中影像學參數。
在長達一年的追蹤中,記錄了臨床結果,包括手臂、肩膀和手的快速殘疾評分(QuickDASH)、腕部活動度和握力,結果以平均差和 95% 信賴區間以及均值±標準差呈現。
結果顯示,WALANT 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高於 BA 組,而 WALANT 組的關節內 DRF 骨折較 BA 組少。兩組的復位和內固定品質相似。在追蹤期間內,除了 WALANT 組的術後三個月的旋前運動度較差、六個月的旋前運動度較差,以及一年的屈曲運動度較好,兩組的臨床結果沒有差異。
劉醫師團隊的研究有助於比較兩種不同麻醉方法在遠端橈骨骨折手術中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WALANT 組和 BA 組的復位品質、功能結果和整體滿意度沒有差異。在精心的術前計劃下,WALANT 可能成為適用於某些患者的替代方法,選擇無需全身麻醉的手術,能夠降低風險,提高手術滿意度。
恭喜劉醫師!
在論文寫作與投稿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大小問題,新思惟團隊整理了講師們的課前問答,以及蔡校長 Office Hour 回覆同學的內容,從選主題、跑統計、選期刊、回覆審閱者,甚至是人際互動的敏感問題,都收錄在 Q&A 精選裡,也許正好會有您也想瞭解的問題,歡迎來逛!
這項為期 20 年的研究,是長期追蹤社區中年和老年成年人的牙齒數量與憂鬱症狀發生之間的關係。朱醫師團隊從 2002 年至 2022 年(第 3 到第 9 波)的日本國立長壽研究所-老化長期研究(NILS-LSA)數據庫中收集數據,分析了年齡 ≥ 40 歲的成年人資料,並排除了在基線(第 3 波)時有憂鬱症狀、數據遺失或未參與追蹤的人,收集了基線時的牙齒數量數據。
而憂鬱症的定義是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之憂鬱量表(CES-D)的得分 ≥ 16,團隊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模型,來研究基線牙齒數量與後續憂鬱症狀發生之間的長期關係。
研究共分析了包括 166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58.8 歲,平均追蹤時間為 12.9 年,經過多個變數調整後,朱醫師團隊發現,與那些最初擁有 20 顆或更多牙齒的參與者相比,最初只有 10-19 顆牙齒或不到 10 顆牙齒的參與者們,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狀。此外,子群體分析顯示,這種影響在男性中比女性更為明顯。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中年和老年社區居民,特別是男性,如果在 40 歲後牙齒數量較少,未來發生憂鬱症狀的風險較高,證實口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能對預防憂鬱症狀有所幫助,也有助於提高人們對口腔護理的重視。
收集了資料,準備進入論文寫作的階段,但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統計方法來呈現?新思惟的論文工作坊中,將會帶您了解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在互動實作時間,更進一步讓您親手跑出統計。又或者是,一開始就沒有問對問題,一起來看看蔡校長的回覆與建議。
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然而,在手術後可能仍存在一些未被切除的癌細胞(稱為陽性手術邊緣,PSMs),導致癌細胞再次生長,給患者帶來不好的預後。
根據先前的研究,動態對比增強磁振造影(DCE-MRI)能應用於評估腫瘤周遭的血管變化,得出的參數與 Gleason 分數(GS)相關,並藉此將前列腺癌做三類風險分級:低風險、中風險和高風險組。不過,這三分法無法準確反映中風險組內所表現的顯著異質性。於是,國際泌尿病理學學會(ISUP)引入一個新的分級系統(等級 I 至 V)取而代之,但 DCE-MRI 和新的 ISUP 分級系統之間的確切相關性尚不確定。
張鈞弼醫師團隊希望透過研究,進一步探討 DCE-MRI 的參數(Ktrans、Kep 和 IAUC)是否能預測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的 ISUP 評分和 PSMs,因此收錄 45 名接受術前 DCE-MRI 的前列腺癌患者,並比較病人們的臨床特徵和 DCE-MRI 參數;分別在低風險組和高風險組(ISUP 評分 III-V)之間,使用回歸分析來判斷高風險組和 PSMs 的顯著預測因子。
研究結果顯示,術前 DCE-MRI 參數,特別是 Ktrans-max 和 Kep-max,有望作為術前影像標誌物,以評估和預測前列腺癌的侵略性以及 PSMs 的風險。這份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和分析,有助於提升患者的預後和治療判斷,為臨床帶來莫大價值。
恭喜張醫師!
從無到有產出一篇論文,不需要靠靈感,初學者也能快速從 0 到 1。新思惟提供「最好的論文寫法」、「直覺的統計軟體」、「高效的投稿策略」,讓日後寫論文,不再是申論題,而是填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