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骨科 熊偉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熊偉醫師團隊,關於利用 MRI 評估頸椎後縱韌帶骨鈣化症的病變品質分數之研究,獲 The Spine Journal 刊登!
在我的脊椎旅程上,我所懷抱的感激之情首先獻給我非常尊敬的導師張明超教授,現任於新北三重宏仁醫院院長。是他引領我踏入台北榮總骨科的大門,並在我選擇專精於脊椎領域之後,以無私且認真態度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更鼓勵我前往台灣各地,向許多卓越的骨科與神經外科大師學習。
作者: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骨科 熊偉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熊偉醫師團隊,關於利用 MRI 評估頸椎後縱韌帶骨鈣化症的病變品質分數之研究,獲 The Spine Journal 刊登!
在我的脊椎旅程上,我所懷抱的感激之情首先獻給我非常尊敬的導師張明超教授,現任於新北三重宏仁醫院院長。是他引領我踏入台北榮總骨科的大門,並在我選擇專精於脊椎領域之後,以無私且認真態度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更鼓勵我前往台灣各地,向許多卓越的骨科與神經外科大師學習。
預測加護病房(ICU)的死亡率,對於治療重症病人的決策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已有許多基於統計技術的評分系統被開發出來。周睿信醫師團隊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用於預測病人在 ICU 入院的早期階段的死亡率。
研究使用了 2009 年到 2018 年間,所有入住台灣某三級醫療中心 ICU 的病人的數據。從電子病歷中獲得病人在 ICU 入院當天的共病、共用藥物、生命徵象和實驗室數據,建立了 random forest(RF)和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來預測 ICU 死亡率,並將其性能與傳統評分系統進行比較。
12377 位病人的數據分配到訓練組(n = 9901)和測試組(n = 2476)。病人的中位數年齡是 70.0 歲;9210(74.41%)位病人在 ICU 中接受了機械通氣。RF 和 XGBoost 模型的 ROC 曲線面積分別為 0.876 和 0.880,大於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估分數 0.738、連續器官衰竭評估分數 0.747,和簡化急性生理分數 0.743。ICU 入院時吸入氧的分數在所有模型中都是最重要的預測特徵。
周睿信醫師團隊的研究發現,XGBoost 模型最準確地預測了 ICU 死亡率,並優於傳統的評分系統。突顯了機器學習在預測亞洲人口 ICU 死亡率的實用性。
恭喜周醫師!
論文的標題要怎麼寫才能吸引審閱者的目光?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目前還沒有一種客觀的標準,透過磁共振影像(MRI)來判定頸椎後縱韌帶骨鈣化症(OPLL)的方法。熊偉醫師團隊想要開發一種以 MRI 為基礎的評分法,來判斷一個病變是否為頸椎 OPLL。
研究對象包括了 2011 年至 2020 年間,接受 OPLL 手術的 35 名病人(A 組)和接受頸椎間盤置換術,治療軟盤突出的 99 名病人(B 組)。所有在無對比劑 MRI 掃描上的 OPLL 病變都與相應的 CT 掃描相關。兩組的人口統計學特徵相似。
在 MRI 掃描中,團隊使用「病變品質分數(LQ 分數)」來評估頸椎的狀況看看是否有 OPLL。首先找出「信號強度」(SI)的區域,這個區域包括了病變的最暗處和腦脊液(CSF)的位置。然後將病變最暗處的 SI 與 CSF 的 SI 的比值,作為 LQ 分數。
接著採用 ROC 分析,評估 LQ 分數作為 OPLL 存在的預測因子的準確性。如果一個病變的 LQ 分數低於 0.46,就可以懷疑這個病變可能是 OPLL。這個結果的準確度很高,敏感性達到 100%。如果一個病變真的是 OPLL,這個方法一定可以檢測出來。
研究結果發現,以 MRI 為基礎的 LQ 分數,與以 CT 掃描為基礎的亨氏單位(HU)值之間有相關性。這表示可以用 MRI 的 LQ 分數來識別 OPLL,對於未來的醫學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恭喜熊醫師!
多變項有顯著的變數,需要再挑出來跑一次統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李醫師團隊這次研究,特別針對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人,觀察他們在接受關節鏡檢查合併骨盆矯正手術時,關節內的病變情況。
過去對於這類研究不多,大多數都是針對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發生撞擊症候群的病人。這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病人,關節內的損傷型態有哪些,並根據觀察結果,提出一套新的分類系統。總共觀察了 46 例病人的髖關節,將關節內的軟骨和骨頭損傷分為 4 種類型:
第一類是軟骨唇接合處正常無損傷。第二類是關節軟骨膨脹,但沒有破裂。第三 A 類是軟骨和關節軟骨交界處有裂痕,但沒有延伸到韌帶部分。第三 B 類是裂痕延伸到韌帶處。最嚴重的第四類,則是髖臼的軟骨完全破損露出骨頭。
李醫師團隊追蹤這些病人術後 2 年的復原情況,發現根據這套新分類系統,病情越嚴重的病人,術後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就越低,疼痛和生活品質受影響也越大。結果顯示,軟骨和關節軟骨交界處如果已經破裂(第三 A 及第四類),與只是膨脹未破裂(第二類)的病人,術後的功能恢復有明顯差異。
總之,這項新的分類系統,能更精確描述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病人的關節內病變情形,提供醫師參考,也能預估病人術後的復原狀況。不過需額外注意的是,除了關節損傷程度之外,病人的年齡和有無接受過手術,也會影響術後復原的預後。
恭喜李醫師!
有個外科術式的結論雖好,但自己手上沒有對照組,該如何做比較並寫成論文?如果你是有不同的手術方法,當然你可以比較 A 術式跟 B 術式。那假設你是只有一種手術的方法,那一定要來看看,講師們怎麼解決!
雖然食道癌的預後通常不樂觀,但近年來,早期診斷並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食道切除術等治療方法,顯示能提高患者的存活機會。
這樣的治療趨勢逐漸在全世界受到重視,羅乾鳴醫師團隊關心這個議題,同時注意到有些患者除了食道癌外,還伴隨著同步或異時性的頭頸癌,且發病率很高;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早期食道癌併發頭頸癌的患者,接受 ESD 或食道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是否相當。
為深入了解這個議題,羅乾鳴醫師團隊進行回顧性研究,一共納入 106 名早期食道癌患者,區分為接受 ESD(25 人)與食道切除術(81 人)兩組,並收集患者們的年齡、臨床階段、腫瘤分級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哪種治療方法能提供更好的整體和復發存活率。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併發同步或異時性頭頸癌的患者,選擇 ESD 或食道切除術的治療方式,對整體和復發存活率均未有顯著差異;反而是年齡、腫瘤分級和臨床階段,對整體和復發存活率有顯著影響。
在這群特定患者中,採取 ESD 或食道切除術都有差不多的成效,這個發現為臨床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時提供實用的參考。
恭喜羅醫師!
多變項有顯著的變數,需要再挑出來跑一次統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