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症成年患者接受 tirzepatide 治療與減重代謝手術的臨床結果比較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LinYM_08_WuJY_22

 

 

文章介紹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想要比較兩種治療方式,在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症病人身上的效果:一種是使用 tirzepatide,另一種則是接受減重代謝手術。

 

研究團隊透過 TriNetX,回溯性分析了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且同時有肥胖問題的病人資料。他們將病人分成兩組:一組使用 tirzepatide 治療,另一組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為了讓兩組病人的基本條件更相近,研究者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的統計方法來平衡兩組的基本特徵。

 

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死亡率、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重大腎臟不良事件的綜合結果。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通常包括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併發症;重大腎臟不良事件則是指腎功能嚴重惡化或需要洗腎等情況。

 

經過配對後,兩組各有 10269 名病人,基本特徵都很相似。研究結果顯示,在主要的綜合結果方面,兩種治療方式並沒有顯著差異,風險比為 0.87。單獨看死亡率的話,兩組也沒有明顯不同,風險比是 0.90。在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同樣沒有顯著差異,風險比為 1.16。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使用 tirzepatide 的病人在腎臟相關併發症方面表現比較好。相較於接受減重手術的病人,使用 tirzepatide 的病人發生重大腎臟不良事件的風險降低了約 40%,風險比為 0.60,這個差異在統計上是有意義的。

 

總結來說,對於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和肥胖症的成年病人,使用 tirzepatide 藥物治療的整體臨床效果與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相當。雖然在綜合結果、死亡率,以及重大心血管事件方面兩者沒有顯著差異,但 tirzepatide 在保護腎臟功能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能夠顯著降低腎臟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

 

這個發現對於臨床醫師在為這類病人選擇治療方式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恭喜吳營養師與林醫師!

 

要上班又要學習臨床技能,哪來時間寫論文?時間就這麼少,有論文的人是不是都靠背景?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症成年患者接受 tirzepatide 治療與減重代謝手術的臨床結果比較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黃國揚醫師團隊,運用邊緣運算與機器學習預測拔管成功率以提升醫療 AI 穩定性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HuangKY_08

 

 

文章介紹

 

對於那些需要依賴呼吸器,來維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來說,何時能成功脫離呼吸器(拔管),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醫學判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黃國揚團隊嘗試結合「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這兩項先進技術,讓電腦透過學習大量的醫療數據,開發了一套能「即時預測病人是否能順利拔管」的人工智慧系統,目的是幫助加護病房的醫師做出更準確的決策,減少拔管失敗帶來的併發症與醫療資源浪費。

 

這次研究透過「邊緣運算」技術,直接在病人身旁的裝置上,即時分析呼吸器的數據(像是潮氣量、呼吸頻率、氣道壓力等),不需等資料送回中央伺服器再計算,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延遲、減少資料傳輸量高達 83.33%,也提升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黃醫師團隊使用了兩種常見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訓練模型:Random Forest 和 XGBoost。結果發現 XGBoost 的表現普遍較好,不論在準確率還是計算速度上都比較優異。

 

這項技術的好處是,僅需呼吸器上的數據,不必另外蒐集生命徵象,也不需更換呼吸器型號,只要能連上網路即可使用,有助於未來在不同醫療機構快速推廣應用。

 

黃醫師團隊認為,這項結合「邊緣運算 + 機器學習」醫療 AI 系統的研究,能有效幫助臨床醫師做出更即時、準確的拔管決策,進而提升病人康復機率,減少醫療負擔,是智慧醫療在重症照護上的重要突破。

 

 

恭喜黃醫師!

 

現今技術成熟的大環境下,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創新應用的方法?重點就是不能只在自己的圈圈,有時候跨一個領域,整個加乘效果會滿大的。一起來看講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913_第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快訊] 黃國揚醫師團隊,運用邊緣運算與機器學習預測拔管成功率以提升醫療 AI 穩定性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寫作不只是書寫,更是重新組織你對醫學的理解。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治療心房顫動併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臨床效果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innovard_drcp_linym_07_share_MEPA_20210912_0616

 

 

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我學到的不只是寫文章的四大段落結構與組織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種思考方式:如何從一個臨床現象中,推論背後可能的機轉與意義。這篇論文發表的 tirzepatide 研究,正是我延續這種思維所看到的新火花。

 

 

不只是控糖藥?

 

這次看到的研究,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們給糖尿病病人開的藥,可能也在默默穩定心律,甚至減少心房顫動惡化的機會。

 

研究探討的是 tirzepatide 是否能降低 T2DM+AF 病人使用電擊整流、靜脈注射抗心律不整藥物或心房顫動燒灼手術的需求,結果不僅主要指標明顯下降,死亡率、心衰發作與中風也全數改善,真的讓我蠻驚訝的。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寫作不只是書寫,更是重新組織你對醫學的理解。 已關閉迴響。

臨床直覺 × 嚴謹設計,造就關鍵突破。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對射出分率保留型心衰竭患者療效之研究,獲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刊登!

 

 

01_innovarad_nc_linym_06_share_MEPA_20210912_1034

 

 

在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之後,我對「假說形成 → 方法選擇 → 結果詮釋」這一整套研究邏輯有了更深的理解。過去對於研究設計與寫作,只是片段性的認識,但這堂課讓我意識到,一篇文章的影響力,不只來自統計結果,更取決於你能否讓審閱者相信你的方法選擇與邏輯推演是合理且嚴謹的。

 

 

從代謝改善聯想到心衰病理

 

這篇關於 tirzepatide 在 HFpEF 病人中的研究,是我第一次嘗試使用「目標試驗模擬(Target Trial Emulation, TTE)」的設計架構來撰寫論文。

 

在資料還沒開始跑之前,我其實對這個方法只是「理論上知道」,直到真的動手做,我才真正體會到:在真實世界資料中做出類似 RCT 的設計,是一門需要高度邏輯思考與臨床判斷力的藝術。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臨床直覺 × 嚴謹設計,造就關鍵突破。 已關閉迴響。

寫論文,不只是輸出,更是深化你思考方式的過程。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缺鋅的心臟衰竭病人之死亡率及心腎預後分析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Nutrition 刊登!

 

 

01_innovarad_fin_linym_05_share_MEPA_20210912_0466

 

 

寫論文,不只是輸出,更是深化你思考方式的過程。

 

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我對於「研究」這件事的認知開始改變。寫一篇論文,不只是整理數據、跑出圖表,更是一次次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這樣的分析設計合理嗎?」這篇研究,正是從我一個不斷想不通的臨床觀察出發,逐漸變成一段科學探索的歷程。

 

 

突破點:為什麼他們恢復比較慢?

 

這篇刊登的研究,是我從臨床觀察中萌生的疑問延伸:為什麼有些心臟衰竭病人雖然病情穩定,卻總是恢復得特別慢?

 

後來閱讀相關文獻,發現 zinc 在發炎調控、免疫、抗氧化等生理機轉中扮演關鍵角色,才讓我意識到,也許這些微量元素,不只是營養學問題,而可能是臨床穩定性的關鍵因子之一。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寫論文,不只是輸出,更是深化你思考方式的過程。 已關閉迴響。

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OH137

 

 

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