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7 / 19(六)課程記錄

 

 

 

 

 

 

 

2025 / 7 / 19(六)活動內容

2025 / 7 / 19(六)課程講者

2025 / 7 / 19(六)報名截止

2025 / 7 / 19(六)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2025 / 7 / 19(六)課程照片記錄

2025 / 7 / 19(六)「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最新活動

 

 

發表於 20250719_第七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2025 / 7 / 19(六)課程記錄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彭麒醫師團隊,關於 Wassel 第四型多指症使用 K-wire 與非 K-wire 手術方式比較之研究,獲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刊登!

 
 

01_PRS_PengC_04

 

 

文章介紹

 

彭醫師團隊主要探討拇指多指症(Wassel 第四型)的手術治療方式,特別比較用 K-wire 固定和不使用 K-wire 固定兩種方法,哪一種效果比較好,副作用又有哪些。

 

多指症是台灣小孩常見的先天性手部異常,尤其是 Wassel 第四型,指的是拇指在掌指關節有兩根骨頭,導致有兩根拇指。這種情況不但影響外觀,還會影響手指的功能,所以大部分都需要開刀治療。手術的目標,就是讓小朋友長大後有一根功能正常、外觀自然、關節穩定的拇指。

 

傳統作法上,醫師會把多餘的拇指切除,然後修補關節附近的韌帶和肌肉,有些醫師會再用一根很細的 K-wire 暫時將關節固定住,讓傷口癒合期間比較穩定,這根鋼針通常在幾週後會拔掉。不過,鋼針雖然有幫助,但也可能帶來感染、鋼針移位、皮膚濕爛等問題,甚至有時會傷到生長板、肌腱或神經,也會讓換藥照顧變得較為麻煩。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00726_第三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彭麒醫師團隊,關於 Wassel 第四型多指症使用 K-wire 與非 K-wire 手術方式比較之研究,獲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讓寫論文變得有方向、有邏輯,而且更有效率的課程!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降低周邊動脈疾病患者截肢風險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MEPA_20210912_0169

 

 

對於學術寫作,其實我原先是有些抗拒的。作為一名心臟內科醫師,我的研究常常涉及多中心臨床試驗及大量數據的整合,對於如何把這些資料有條理地寫成論文,常常覺得吃力,尤其是處理異質性和解釋不同研究間數據的可比性。這些問題一直讓我在分析過程中感到困難,甚至卡住。

 

我曾經認為「寫論文」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但缺乏指引的事,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但上完這堂課,讓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具體的方法與策略,可以讓論文寫作變得有方向、有邏輯,而且更有效率。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讓寫論文變得有方向、有邏輯,而且更有效率的課程!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關於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接受安寧緩和照會服務的影響之研究,獲 BMC Palliative Care 刊登!

 

 

01_BMCPC_ChuWM_24

 

 

文章介紹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但關於這類患者的安寧緩和照護研究相對缺乏,特別是安寧緩和照會服務(PCCS)方面的證據。

 

這項為期 4 年的觀察性研究旨在評估 PCCS 對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在生命末期使用鴉片類藥物和接受積極治療的影響。

 

這項研究使用台灣一家三級醫療中心的安寧緩和照護數據庫,收集了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間所有診斷為末期心臟衰竭的逝世患者資料。研究團隊記錄了患者死亡前是否接受 PCCS,並透過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 PCCS 與鴉片類藥物使用及生命末期治療積極度之間的關係。

 

研究總共納入 120 名患者,其中 60 名(50.0%)患者在死亡前接受了 PCCS。與未接受 PCCS 的患者相比,接受服務的患者在生命末期顯著增加了鴉片類藥物的使用,且住院時間超過 14 天的可能性更高。

 

雖然接受 PCCS 的患者在整體治療積極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但他們接受心肺復甦術(CPR)的比例較低,且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意書的比例更高。此外,PCCS 的推廣也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

 

結論顯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在生命末期接受 PCCS 能顯著增加鴉片類藥物的使用,並減少某些形式的積極治療。這項研究對於改善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生命末期照護品質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恭喜朱醫師!

 

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單變項與多變項,居然跑出不同結果?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關於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接受安寧緩和照會服務的影響之研究,獲 BMC Palliative Car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2025 / 4 / 19(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pa_20250419_0728

 

 

「課程持續改款」,是代表什麼?

 

參加新思惟論文課程的學員,至今已累積發表超過 6000 篇 SCI 論文。

 

我們的課程,也不曾停下腳步。隨著學術環境不斷變化,無論是 AI 工具的興起,與老師團隊合作方式的調整,或是期刊審稿趨勢的轉變,新思惟都在每一次的課程中,重新盤點與修正,只為了讓學員帶回去的,不只是知識,而是真正「當下最有用」的寫作方法。

 

AI 協助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統計圖片怎麼呈現才不會踩紅線?講師的介紹,字字句句都講到心坎裡!」

 

很多人來上這堂課,是因為感到困惑:

 

  • 研究題目選好了,資料也蒐集了,但下一步該怎麼走?
  • 寫了摘要,卻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被老師改來改去。
  • 統計圖表畫出來了,但自己都不確定意義是什麼,更不用說讓 reviewer 看得懂。

 

找出自己需要加強和多練習的地方!感謝老師和工作人員的耐心陪伴與協助!

 

新思惟知道這些焦慮,因為每一位講師,也曾經是從這些階段走過來的人。也正因如此,課程從來不打高空的「教」,而是陪大家一段段拆解、一步步搭建,讓大家在課後回到家,可以真正感受到:「我知道該怎麼寫了。」

 

觀念清楚,直搗黃龍!

 

這堂課,我們從學術論文的四大段落、十六小段開始教起。不只是「該寫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段要這樣寫」,讓大家在撰寫時,能有自己的邏輯與理由,寫出能說服自己、也能說服審閱者的論文。

 

除了論文架構,我們也安排了統計與圖表實作練習,從變項選擇、統計方法、圖表呈現,到如何讓讀者在三秒鐘內抓到重點——這些技巧,在現場實作,以及講師助教的協助下,讓學員不只聽得懂,也親手做得出來。

 

還有那些一直在學術路上讓大家非常困擾的問題:「該投哪一種期刊比較不容易被退?有時間壓力該怎麼選期刊?初稿要給老師看之前該先處理什麼細節?」這些,我們都在課堂上一一拆解說明。

 

更重要的,是這堂課不是「一次性」的學習,而是一個起點。課後還有校友專屬的 Office Hour,遇到問題可以回來問,可以持續優化自己的研究流程與論文內容,也能「新思惟之友」找到一群在這條路上一起前進的夥伴。

 

做什麼領域想成功,都有其限制與困難,如果你想產出自己的研究論文,我們在這協助!

 

2024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944 篇論文發表!論文破蛋 71 人,34 位為住院醫師、見實習醫師、醫學生,非醫療相關學員人數也逐年上升,資深校友甚至開始挑戰分數更高的期刊!成績證明,成功登上 PubMed 非難事,越早來上課越早見效。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歡迎參考我們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從統計內容到講師,都是針對外科領域所打造,有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角度分享、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survival analysis 統計製圖、如何有效回覆 reviewer 等不同主題。

 

 

對統合分析,或者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等不同文體有興趣的朋友,我們也有相應的課程喔!主題不同,一樣高品質、一樣好口碑、一樣充實內容!

 

 

來到工作坊上課,不但不會感到無聊疲累,還覺得內容易懂好吸收,為什麼新思惟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如此清楚有效的傳遞知識呢?如果你想知道好簡報的秘訣,歡迎參考以下兩種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關於課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別擔心,我們有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課後應用遇到問題,想問問校長的意見嗎?歡迎你來。

 

 

期待未來您也能與我們分享,論文被接受那一刻的喜悅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50419_第七十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 , , | 2025 / 4 / 19(六)課程照片記錄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開發深度學習模型自動監測針灸針插入情形之提升傳統針灸操作安全性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01_BMCCMT_LinSK_18

 

 

文章介紹

 

林醫師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智慧監測系統,可即時檢測針灸時的針具狀況,大幅提高病患安全,團隊利用最新的深度學習技術(YOLOv8 模型)訓練電腦識別皮膚下的針灸針,以防止針斷裂殘留在體內,造成感染、器官損傷或慢性疼痛等併發症。

 

研究使用了兩種圖像資料集進行訓練,包括 192 張來自公開資料庫的針灸照片,以及 73 張真實臨床針灸治療的現場照片。團隊先對這些圖像進行處理和標記,然後運用資料增強技術,產生更多樣化的訓練素材,最後透過五折交叉驗證來確保模型的表現穩定。

 

這套智慧系統在針灸針檢測上表現相當出色,平均精確度達 88%,召回率則是 82.9%。結果顯示,系統能可靠地識別出各種情境下的針灸針,無論醫療人員經驗或病患背景如何,都能提供一致的安全監測。

 

研究也特別指出,針灸雖是廣泛使用的傳統療法,但仍存在安全隱憂。台灣研究顯示,針灸相關感染的發生率為 每 10 萬次治療 64.4 例,以及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為每 1 萬次治療 5.76 例,尤其是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

 

團隊表示目前研究仍有侷限,包括樣本量較小(265 張圖像)及測試環境較為受控。未來研究仍需擴大資料庫,涵蓋更多樣化的病患族群、針具類型和插針技術,並開發能適應各種臨床環境的技術,才能進一步提升此系統在真實醫療現場的實用性。現階段而言,這套人工智慧系統能追蹤針具位置,尤其適用於醫療資源不足或缺乏豐富經驗醫師的地區,協助減輕醫療人員的認知負擔,讓他們能更專注於病患照護,而非不斷進行目視檢查。

 

 

恭喜林醫師!

 

有同學在上完課後,回家開始找資料寫題目,問到自己正在寫一篇關於某疾病的論文,資料收集完畢了,但不知道該用哪一種統計方法呈現。其實這個問題需要探究更核心的本質:你想回答的問題,一起來看看蔡校長的建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50517_第六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開發深度學習模型自動監測針灸針插入情形之提升傳統針灸操作安全性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