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呼吸治療科 林玫君 呼吸治療師
從一開始就有方向感
今天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對我而言非常有價值。課課程緊湊且完整,結合了概念講解、實務技巧、案例分享與實作練習,補足了我在統計繪圖與投稿策略上的知識缺口。
開場的「今天學什麼:協助你知識吸收更有效率的介紹」。講師清楚點出論文寫作的核心挑戰與盲點,並建立明確的學習路徑,讓我知道每個技能如何串成一條完整的產出流程。
AI 輔助寫作,正確使用,避免低級錯誤。
「正確使用 AI」這堂課,是我覺得最與時俱進的單元之一。
過去我對於 AI 在學術領域的應用還停留在表面,例如用來修飾句子或檢查語法。今天的課程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例如輔助統計分析的解釋、論文結構優化。
不過,講師也提醒我們必須謹慎,數據正確性與專業術語的把關,仍需研究者本人審核,避免因盲目信任而造成學術錯誤。
圖表與排版的影響力,細節決定審閱者觀感。
「接受或退稿?統計圖表與排版,超重要!」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過去我不擅長作圖,但今天才發現,圖表設計、標註細節、顏色搭配與排版,會直接影響審閱者的閱讀體驗與評價。
講師還分享了多個案例,有些研究數據其實很有價值,但因為圖表設計不當而被退稿;相反,有些文章在圖表設計上特別用心,反而讓內容更具說服力,順利通過審查。
生活化的統計教學,不用背公式,正確應用最重要。
「聽得懂的統計教學:以應用為基礎,很好懂!」這堂課,對統計製圖毫無經驗的人來說,是一大救贖。
講師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釋統計概念,並強調「夠用就好」的原則,不需要鑽研過多艱澀的理論,而是要確保能在研究分析與圖表製作中正確應用。這讓我原本對統計的畏懼感大幅降低。
親手做出投稿圖表,太有成就感了!
緊接著的 「互動實作時間」是今天我收穫最大的環節之一。透過一步步操作,我學會了如何將收案資料轉化為符合國際期刊標準的圖表。實作中我才發現,原來很多細節(例如字體粗細、圖的顏色、大小等的呈現)都是提升圖表專業度的關鍵。
我甚至已經開始構想,如何把手上剛完成收案的資料,套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來進行分析與製圖。
從需求出發,聰明選擇期刊。
在「期刊選擇全攻略」中,我學到投稿策略不只是選最高影響因子,而要考量研究主題契合度、讀者群與審稿速度。
講師還分享了如何利用工具比對期刊範例、檢查目標期刊的投稿要求,以及在投稿前做自我檢核的技巧。這對我後續的投稿計畫非常有幫助。
架構清楚,讓合作更順暢。
「都找老師了,為何還是寫不出來?」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問題,很多時候,即使請教過指導老師,我仍然無法順利推進論文撰寫,原因往往是自己對研究脈絡不夠清楚、數據處理不夠完整,或者缺乏明確的寫作架構。
講師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包括在寫作前先完成「論文骨架」、將資料與圖表事先整理好,以及設定小目標分階段完成,避免一次面對龐大的寫作壓力。
整體而言,今天的工作坊讓我收穫滿滿,從理念、技巧到實作都顧到位。尤其是實作環節,讓我這個統計新手,第一次自己獨立完成一份高品質的統計圖表,太有成就感了。
更重要的是,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接下來的課後諮詢(office hour)中,帶著初步成果與老師討論,優化論文內容,並朝著順利投稿成功的目標前進。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