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 SCI 等級圖表,不需要寫程式和懂公式。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身心醫學科 林明瑋 醫師

 

 

MEPA_20250216_0902

 

 

在撰寫這篇心得之前,我認為每個人的目前的狀態都不同,需要的協助與上課感受都會有差異。

 

 

如何讓研究結果用更好的方式呈現?

 

以我來說,我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同時也是一名臨床醫師,目前已有一些撰寫論文與進行研究的經驗,並且曾有一兩篇論文被接受發表。

 

然而,對我而言,最大的障礙並非來自於研究本身,而是如何將研究結果以理想的方式呈現。即使透過表格整理數據,仍常覺得資料顯得凌亂,難以達到自己想像中的清晰度與條理性。

 

此外,每當開始寫論文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構思,遲遲無法下筆,總覺得整個寫作過程漫長且充滿挑戰。在深思熟慮後,我決定參加這堂課,希望能夠找到突破瓶頸的方法。

 

 

課程讓我產生全新的思維模式

 

這堂課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老師在課程一開始就介紹了論文寫作的基本結構,並進一步說明如何有效利用 AI 工具來協助撰寫論文。

 

我也曾使用 AI 工具來修改文法或潤飾句子,但從未像老師所示範的那樣,將 AI 系統化地融入整個論文寫作過程。老師的示範讓我理解,透過 AI 不僅能夠改善語言表達,還可以協助整理研究內容,甚至透過提供參考文獻的方式,讓整體結構更加完整。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與其獨自面對寫作的困難,不如將 AI 當作一個助理,協助自己更有效率地完成論文撰寫。

 

 

MedCalc 可以跑出美觀又具可讀性的統計圖表

 

除了寫作之外,我在研究過程中另一個主要的挑戰,是數據視覺化的部分。雖然我在學校時曾學習過統計軟體,如:SAS 或 R,並能夠運用這些工具進行描述性統計、檢視差異及回歸分析,但當涉及到圖表製作時,便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使用 R 來畫圖往往需要掌握較為複雜的程式語法,而自己手動繪製的圖表也時常不夠美觀,難以達到論文發表的標準。在這樣的困境下,我過去通常選擇以 Excel 製作簡單的長條圖或折線圖。然而,有些變化即使在臨床上具有意義,卻難以透過圖表清晰地展現出來。

 

這堂課讓我對圖表製作有了全新的理解。老師在課堂上示範如何調整圖表格式,並強調了一些關鍵的設計原則,使數據的視覺呈現更具可讀性。

 

透過中午的實作練習,我學習了如何使用 MedCalc,並用來提升圖表的質感與專業度。這次的實作經驗,讓我對自己的數據視覺化能力更有信心,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重新整理自己的研究數據,並用更適合的方式來呈現研究結果。

 

這堂課帶給我極大的收穫,無論是在運用 AI 協助論文寫作的架構、數據視覺、投稿策略,都讓我感受到突破性的進步。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50216_第六十九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