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仁伊心理治療所 廖俊傑 臨床心理師
心中還沒有題目寫論文,上課適合嗎?
心中沒有論文題目,就直接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會不會不適合?我在圖表的製作那個階段的實作中,其實有過很強烈的懷疑。
老實說,在實作的階段,我會心不在焉的逐字看著「互動實作」手冊內容,一個字、一個步驟閱讀,但是,心中卻充滿著疑惑,想著:「為什麼老師這樣的做、到底是什麼用意呢?」
時間就一點一滴的過去,導致我在實作階段進度嚴重落後,就連助教們都替我捏了一把冷汗。想當然的,到了要繳交作業時,就是東漏西漏的,其實交作業交得心虛。
事後想想,當時的我到底怎麼回事?是不是在抗拒呢?如果是,到底是在抗拒什麼?是因為早期在學習統計及寫碩士論文的過程中,有過不好的經驗,以至於出現反感或是抗拒的心理反應?還是對於現今博士班課程的一種反動念頭呢?
在自我分析的過程中,那種頭昏昏的狀態,同樣的也在老師們解說統計與圖表的階段中,以及實作畫圖表的過程裡出現過。
不曉得這樣的狀況是不是一種「症狀」,是過去對於學習做學問、寫論文的一種後遺症?(希望不是,如果是的話,那此生可能就無法完成博論,更不用說要取得博士學位了。)
「時間規劃」一直以來是我的致命傷
不過,回到蔡校長提到的提的「時間管理」這檔事,聽完之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因為過往在當研究生的生涯裡,我就是曾經會一邊苦思論文生不出來、卻又一邊發展第二專長。
當論文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去做其他別的事情,因此,久而久之做別的事情,就成為了專門的技能。有人專精在烤蛋糕、有人在清掃廁所房間方面成為高手,而我自己就沉迷美劇影集當中。
「時間規劃」一直以來是我的致命傷,這次工作坊看到蔡校長將「帶狀」時間、「大塊」時間這樣把它畫出來呈現在螢光幕面前,突然間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零碎時間是不可能寫出論文的
這樣的說法,蔡校長不是第一個這樣說了(在我面前)。我也曾在指導教授的面前聽她說過,可是當時心中總覺得不太可能做得到,我們的時間就是一直被切割。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是支離破碎的,就連回到家裡、放假中,也都是變得相當零散,好像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總是為他人的需求,將自己切割成好幾塊,甚至希望自己有許多分身來完成所有人的期望。
現在想想,該是時候將這些零碎的時間拼起來、連起來,成為塊狀的時間帶,這樣我才有可能去寫出 SCI 論文。
最後,很認同蔡校長說到「起飛」的概念。無論是跑道有平坦,無論飛機有多大多精良,無論天氣有多適合飛行,沒有升空起飛到空中,就永遠是在地上跑而已。沒有飛就是沒有飛,無法跟人家說自己當初有多努力、多用功過。沒有做出成績,最後答案還是「0」。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