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明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眩暈關聯性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2017 年 8 月,在指導老師與研究團隊的幫助之下,我首次成功地將 original research 刊登在耳鼻喉科主流期刊「The Laryngoscope」。The Laryngoscope 是擁有超過 120 年歷史的老牌期刊,也是目前耳鼻喉專科期刊中,每年文章數最多,總引用次數最多的一本,在 2016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471,是 Otorhinolaryngology 領域的 Q1 期刊(7/42)。
在此之前,我的論文皆刊登於 Open Access 期刊(PeerJ、Scientific Reports 投稿經驗分享請參閱我的文章),Open Access 期刊為讀者提供友善、易讀的閱讀介面;版權開放、利於分享,能將研究更快傳播,讓更多人看見。然而,身為一位耳鼻喉科醫師,進階目標還是要打入專科領域的國際學術圈,方法就是集中能量在專科領域的主流期刊發表文章,長久經營才能在國際學術圈佔有一席之地。
投稿 Open Access 與專科傳統期刊
這篇研究的刊登,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因為這是我跨入專科學術圈的第一步,我心中既喜悅又感恩,感謝指導老師的提攜與鼓勵,感謝團隊夥伴全力相助,更要感謝新思惟課程帶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懷著感恩的心,在此分享我投稿 Open Access 與專科傳統期刊的心得,希望對研究同好們有所裨益。
期刊接受文章的標準不同
一般而言 Open Access 期刊的投稿接受率較高,以 PLOS ONE 為例,近年的投稿接受率曾接近 70%,非常適合研究初學者,也適合因發表策略而優先選擇公開存取的研究。不過,Open Access 期刊接受文章的標準,有別於專科領域傳統期刊,較注重研究的科學性,但不預先評價其重要性。
傳統專科期刊較注重 novelty,ranking 愈好的期刊愈是如此。因此,研究最好具有創新意義,可能是一個全新的 idea,或者是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再向前踏一步,發現一片前所未見的風景。同時,也要具有臨床重要性,對臨床醫師的判斷與處置能有所幫助。
Open Access 審閱者注重研究方法、統計方法與邏輯
Open Access 期刊的審閱者常在研究方法、統計方法、邏輯性等面向提出較多問題,推估其中原因倒也不是 reviewer 都恪遵期刊策略,不預先評價研究重要性,而是因為 Open Access Mega Journal(OAMJ)需要大量的義務 reviewer 協助審閱大量投稿。
歷時半年仍找不到人審稿的慘劇時有所聞,因此,不太可能總是找同領域、同科別的專家擔任 reviewer。例如:我擔任 PLOS ONE 的 reviewer 就從沒審過耳鼻喉科醫師的研究,曾審閱的論文主要作者是由內科、精神科、或神經科醫師擔任,研究主題與我的專業確實有關,但卻不見得是我最熟悉的核心次專科領域。
我投稿到 Open Access 期刊的文章,也曾由麻醉科醫師、Biomechanics 專家擔任 reviewer。
由此推論,OAMJ 找來的 reviewer 對文章核心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最新文獻不見得非常精熟,所以較傾向從方法學、統計、邏輯性的角度來審視文章是否夠科學。
傳統期刊審閱者熟悉專科,對不合理數據一定質疑。
有別於 OAMJ 的 reviewer 來自各個不同的專科領域。傳統專科期刊的 editor 都是圈內有頭有臉的人物,reviewer 絕大多數和我一樣專精於耳鼻喉頭頸領域。
因此,對於專業相關的文獻知之甚詳,輕易就能指出研究者在文獻回顧上的遺漏之處,並建議作者引用 reviewer 自己的文章 重要且相關的文獻。此外,專科期刊的 reviewer 對專科疾病非常熟稔,對研究中不合常理的流行病學數據(例如:性別比例,年齡分布)一定會提出質疑。
建議在資料分析時,需兩位以上的醫師一起檢視,務必確認數據的合理性。若是數據與過去的文獻不同,要能提出合理的證據與解釋,才能通過 reviewer 的考驗。
傳統專科期刊與 OAMJ 並存,是美事一樁。
總結來說,投稿 high-ranking 傳統專科期刊雖然難度較高,但對想打進國際專科學術圈的學者來說,仍是一件值得挑戰的事。而 Open Access 期刊的刊登標準,審閱角度皆與傳統期刊有所區別,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對志在發表的研究者絕對是美事一樁。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