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介紹
處理眼眶或顴骨骨折時,手術雖然成功,但後續的眼皮問題常常讓病人很困擾,不只影響外觀,有時候還會影響功能。
這些併發症包括像:眼瞼外翻(ectropion,眼皮翻出來)、眼瞼內翻(entropion,眼皮往內捲,睫毛會刺到眼球)、鞏膜外露(scleral show,眼白露出太多),還有明顯的疤痕。
目前手術界很常用「下睫毛切口法」跟「結膜內切口法」這兩種方式,但到底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出現這些麻煩,一直是大家在爭論的焦點。所以,程羽嬿醫師團隊想要比較,到底這兩種手術方法,哪一種術後眼皮併發症的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團隊搜尋了 1990 年 1 月 1 日到 2025 年 6 月 15 日間,在 PubMed、EMBASE 跟 Cochrane Library 上的醫學文獻,收集了研究設計、病人基本資料,還有併發症發生率的數據。使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 來評估這些研究的品質。最後,研究人員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軟體進行隨機效應的統合分析,計算出勝算比跟 95% 信心區間。
總共納入了 19 篇研究,包含了 2103 位病人,其中 1062 位是用「下睫毛切口法」,1041 位是用「結膜內切口法」。
研究結果發現,睫毛下切口這種方式出現眼瞼外翻的風險是經結膜切口的 2.94 倍,鞏膜外露的風險是 2.33 倍,明顯疤痕的風險更高達 5.62 倍。不過相反地,經結膜切口出現眼瞼內翻的機會比較高,睫毛下切口只有它的 0.17 倍風險。這些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很小,結果相當一致可靠。
另外,不同研究間的差異性(heterogeneity)跟發表上的偏差(publication bias)都非常小,表示這次的結果是相對穩定的。
綜合來看,相較於「結膜內切口法」,「下睫毛切口法」有比較高的眼瞼外翻、鞏膜外露,以及疤痕風險。而「結膜內切口法」則有較高的眼瞼內翻風險。這些發現可以提供給醫師一個參考,在決定手術方式,以及和病人討論術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時,能夠有更明確的依據。
恭喜程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醫學論文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CM)是創刊於 2012 年的全電子版、open access 期刊,出版商為瑞士的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JCM 於 202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9。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類,為 Q1(65/332) 期刊。
程羽嬿醫師與新思惟
- 我也要一直發 paper,一直發一直發……(2014/11/8 @ CLIP)
- 相見恨晚的一堂課(2015/1/24 @ GRSP)
- 參加新思惟簡報課,看到自己的進步。(2015/3/21 @ SAVD)
- [快訊] 程羽嬿醫師研究論文,獲 PLOS ONE刊登!
- 程羽嬿醫師所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第六梯次
- 期待未來我也能驕傲地介紹自己的研究(2015/5/17 @ MEPA)
- 程羽嬿醫師所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第十一梯次
- [快訊] 程羽嬿醫師關於「房角開放性青光眼」與「缺血性心臟病」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LOS ONE刊登!
- [快訊] 程羽嬿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青光眼的抑鬱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MC Ophthalmology刊登!
- 研究是我人生的註腳!(程羽嬿 醫師)
- 統合分析,老少咸宜,量產論文路上的好伙伴!(2019/8/11 @ Meta-analysis)
-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以 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治療開放性青光眼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 [快訊] 羅子珍醫師與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造成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之表現回顧,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刊登!
- [快訊] 羅子珍醫師與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Latanoprostene Bunod 治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後的乾眼症狀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刊登!
醫學論文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