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營養科 吳政彥 營養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糖尿病患者鋅缺乏的臨床表現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Nutrition Association 刊登!
小螺絲大力量的學習之路
自第一次參與新思惟至今,五年過去,目前在 PubMed 上的文章數也意外累積近一百篇,還得感謝在新思惟學到的各種技能,讓我可以在厲害的研究團隊中發揮小小螺絲的力量,擠出一篇又一篇的 co-author。
舉凡統合分析的萃取資料、文獻評讀等,又或是原創論文的統計分析、圖表整理製作等,都是初接觸適合嘗試的內容,藉由每篇論文學習到不同的經驗,每次一點一滴累積,終於能比較完整地掌握一篇學術論文的整體架構。到現在,我在醫院有了研究諮詢門診,也與院內對研究有興趣的夥伴們積極合作。回首過往,完全沒想到自己在學術上會有這樣的發展。
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
蔡校長提起的「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兩種模式,對我啟發很深。我也常在演講中數次分享 XD。
面對學術寫作,我們應該先學會「用」,再來追求「懂」,就像騎車、開車或操作電腦,多數人都能熟練操作,卻不一定清楚底層原理,但這不影響我們達到使用目標。然而我們卻常常覺得需要先唸完碩士、博士,或是上完好多課,才敢真正投入研究,只為了避免初入門學術時的挫折。可是,這種「完美主義」正是造成拖延症的因素之一。
用「成長式思維」適應學術環境,是我最常與想投入研究的夥伴們分享的理念。「我隨時都可以開始」、「現在的我不會沒關係」、「卡關了再來學習」,以上三句是我遇到瓶頸或想偷懶時最常默念的句子 XD 寫作到現在,逐漸領悟到一個道理,reviewer 永遠會提出層出不窮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與學習,所以,沒有什麼所謂「完全準備好」的時候,不如就先動手再說吧!
英文差已經不再是踏入研究的門檻了
在這次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老師們分享了許多生成式 AI 在寫作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僅讀書有人幫忙讀,寫作也能有人幫忙寫,太爽啦 XD。對我而言,AI 用於英文寫作可以說是如有神助,因為我的英文真的是「很糟」。
過去的我,必須先找出好幾篇相關文獻,將類似的句子做好筆記,撰寫時又得盡力避免重複率過高的風險;現在,我卻能用中英混打的方式快速輸入內容,當個假 ABC,接著交給 AI 幫我生成完整句子,甚至幫忙切換主被動語態等,根本懶人神器無誤。能在剛接觸學術寫作沒多久,就搭上這波順風車,真的覺得太幸運了!推薦大家都可以試試看。
魔鬼藏在細節中,格式段落的設計
文章順利進入到 under review 階段時,也代表稿件遞交到 reviewer 手上。我們要秉持著「以對方舒適為主」的態度來應對。這不僅限於應答時的禮貌及內容,版面的整潔及易讀性同樣很重要。新思惟傳授許多字體、字體大小、層次段落分明、行距及圖表等細節,原來這些其實都很講究的啊,一改才知道原來之前的手稿這麼粗糙!
到現在,也有了近百次擔任 reviewer 的經驗,必須誠實說,文章看得舒服與否,真~的~差~很~大~,尤其閱讀的時機,常常是在工作休憩之餘,甚至在交通空檔用手機查看,如果排版凌亂、資料整理不當,就得不斷重複查核,很容易影響 reviewer 的心情。
雖然客觀而言,文章品質才是影響接受度的關鍵,但如果犯了太多的小錯誤,例如文法錯誤太多、格式段落錯誤太離譜,多少還是會因為人為主觀因素而影響到 reject / revise 與否,所以千萬別忽視這些成敗關鍵的小細節!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