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把握機會,夢想成真!

 

作者:復健科 吳易澄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01_jama_psychiatry_wuyc_03_share

 

 

參與這篇高分論文的機緣!

 

論文刊登那天,我回想起秉濤學長當初問我的情境:「易澄,有沒有機會來合作一下!」。這夢想,我們一起做到了。

 

機會是從平常的準備裡冒出的,也是一切萌芽的開始。

 

統合分析是這幾年熱門的論文類型,也算是自己比較熟悉的,所以當秉濤學長詢問合作可能時,我立刻就答應了。能跟在大神旁學習做研究的方法跟態度,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充滿學問的方法,充滿方法的學問!

 

譫妄(delirium)是熱門題目,最近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探討治療策略,譬如在我們的論文 under review 時,NEJM 也刊登一篇治療 delirium 的隨機對照試驗。這表示世界各國研究對於這部分治療持續投入相當資源,追尋更好的治療方向與預後結果。

 

從住院醫師時期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開始,我就知道這是一個充滿學問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門充滿方法的學問。

 

統合分析的基礎是實證醫學,過去基礎建立在閱讀過的書籍、參加的競賽、研討會、工作坊與線上資源(包括 Coursera 上 Johns Hopkins 開的 systematic review 線上課程、國內外實證相關網站),這些都是養分來源,過去的基礎讓我更了解研究細緻程度、如何正確評讀論文內容。

 

 

成功需要一連串的辛苦堆疊

 

搜集論文、萃取數據、分析預後,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卻花了一群人好幾個月時間。慶幸參與如此強大有效率的團隊,很多單兵作戰無法完成的目標,在大家齊心協力下逐一達成。

 

Dry Lab 花費的心力其實不少,很多結果都是花費好幾個月才有辦法整理出來,次級證據的資料科學也會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動手做能感受自己的熱情所在,找好浪頭的人更有機會乘風衝浪。

 

 

成長後明白更多美好事物

 

身為一位復健科醫師,手上住院病人出現 delirium 機會不算少見,但要被超過五分的雜誌接受就很難。投稿前團隊討論過落腳何處比較適合,最後選擇曾經刊登過 network meta-analysis 類型文章的 JAMA Psychiatry,當作我們的第一目標。從撰寫到最後 revision,如何在「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下避免錯誤」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很幸運地順利抵達終點。

 

感謝共同第一作者曾秉濤學長,沒有學長就沒有這篇的存在,杜裕康教授、蘇冠賓教授一路上的指導與幫忙讓許多難題迎刃而解。感恩許多大神級夥伴的付出(陳田育醫師、梁志頌醫師、葉大全醫師與其他共同作者們),大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謝謝科內對實證這塊勉勵過我的師長,一起努力過的學弟妹。

 

研究這條路我還有很多要學,每走一步都發覺在你前面的人比你更努力,只能勉勵自己持續奮勇向前。

 

在某次研討會聽到一位優秀學長暨新思惟校友分享:「不管是新思惟、舊思維,只要能幫助你成長的都是好思維。」感謝搭建起交流平台的新思惟,讓我們串連起不可能的夢想,創造出可能。

 

老話一句:活在有「新思惟」激勵大家、陪伴大家的年代,真好!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0207_第五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