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論文變得有方向、有邏輯,而且更有效率的課程!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降低周邊動脈疾病患者截肢風險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MEPA_20210912_0169

 

 

對於學術寫作,其實我原先是有些抗拒的。作為一名心臟內科醫師,我的研究常常涉及多中心臨床試驗及大量數據的整合,對於如何把這些資料有條理地寫成論文,常常覺得吃力,尤其是處理異質性和解釋不同研究間數據的可比性。這些問題一直讓我在分析過程中感到困難,甚至卡住。

 

我曾經認為「寫論文」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但缺乏指引的事,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但上完這堂課,讓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具體的方法與策略,可以讓論文寫作變得有方向、有邏輯,而且更有效率。

 

 

四大段落的清楚架構,幫助研究者順利寫作。

 

課程從最基本的論文架構開始講起,老師系統性地介紹了四大段落該注意的要點,從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到 Discussion,對我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整理。以前我寫 Introduction 時常會寫得太散、太長,想把所有背景知識都塞進去,結果寫到後來連自己都看不下去。

 

這次學到的觀念是,Introduction 不只是鋪陳背景,更是讓讀者快速理解「為什麼你要做這個研究」,而且要清楚點出研究動機和問題意識,這也讓我重新檢視了自己過去寫作的方式,寫得多不代表寫得好,寫得清楚才重要。

 

在 Methods 和 Results 的部分,老師提醒我們要注意邏輯的順暢與細節,例如研究設計、統計方法、排除標準這些,都必須交代得完整且合理,讓審閱者能對研究建立信任。以前我可能會略過一些看起來不重要的細節,最後被審閱者挑出來,現在我更理解到,這些細節正是論文品質的關鍵。老師也分享了如何精準設定排除條件,其動機與心法也相當重要。

 

而在 Discussion 的撰寫上,老師強調不要只是重複結果,而是要「說故事」。換句話說,讀者不是只想知道你研究出了什麼,更想知道這個結果代表什麼、會帶來什麼啟發或限制。這樣的寫法不僅讓論文更有深度,引人思考,也更容易讓讀者留下印象。

 

 

選對統計方法,加上白話好懂的統計實作。

 

老師在課程中也分享了選擇正確統計模型的重要性,並且介紹了許多常用的統計方法,示範如何根據數據的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這對我來說非常有用,因為在心臟內科的臨床研究中,經常會遇到數據分布不均或者樣本量不一致的情況。學會了如何選擇和調整統計模型,讓得我能夠在面對這些混雜數據時有能夠依循的做法。

 

在語言表達方面,老師也點出許多常見的盲點,包括過度使用被動語態、句子太長、重複字眼等,導致論文讀起來很繞。老師提醒我們要讓文字簡單但有力,不要過度包裝內容,而是專注在讓讀者能清楚地接收到重點。這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啟發,我以為學術論文就是要寫得「難一點」,看起來才專業,但現在我反而體悟到,真正厲害的研究者,是能把複雜的東西講得簡單。

 

 

面對寫作不再茫然,我有系統化的方式。

 

經過一整天的學習,我對論文寫作不再感到排斥,反而期待自己下一篇可以寫得更好。最大的收穫不是某一項單一技巧,而是整體寫作思維的改變。現在我在寫每一段文字的時候,腦中都會想著這段話的重點是什麼?對讀者來說是否容易理解?這些原本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大幅提升整體寫作的品質。

 

總結這次的學習,最重要的不只是學會了寫作和修稿的「技術」,更是建立了一種面對論文的態度——從焦慮變得從容,從混亂進化為有系統,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雖然寫論文還是辛苦的事,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手足無措,而是知道可以怎麼開始、怎麼調整、怎麼一步步完成。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