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自己構想成形的論文,成功刊出。

 

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核子醫學科 蘇子佩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蘇子佩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葡萄糖正子掃描在肺部類淋巴上皮細胞癌的臨床應用研究,獲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刊登!

 

 

01_CNM_SuTP_share_01

 

 

身處醫學中心,題材用不完?

 

進入住院醫師訓練前,很崇拜核子醫學科的老師們有大量研究和著作,譬如在癌症和失智症領域找出核醫影像的臨床意義。即使當時我對這門學科很陌生,仍毅然決然投入這個領域。

 

住院醫師時期投入不少心力在核醫心臟領域,因為投稿 SCI 期刊的原創論文需要一定數量個案,因此便開始收集患者臨床與影像資料、並自己摸索論文發表經驗。

 

資料累積過程中,我僅有寫過一篇 case report,還被前輩改了二分之一以上的內容。望著自己跟科內其他醫師的距離越來越遠,手邊的資料卻仍不足以寫論文,我便參加了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新思惟領進門

 

參加完工作坊後,我恍然大悟,真正的高手是努力不懈的。除了大量閱讀論文外,更要了解編輯和審閱者的心,包含期刊定位和走向、投稿和信件的視覺設計、是否認真跟審閱者對話,之前也沒發現「審閱者就是不喜歡」在退稿原因中名列前茅。

 

此外,寫作類型不局限於 case report、original article,letter 和 review 也是很好的對話型態。論文撰寫方面,工作坊的老師們也分享了許多寶貴經驗、與每一段落的重點。

 

互動實作時間同學們親手跑統計和設計圖表,課中提出自己的問題,課後還有蔡校長針對圖表和同學提問的回饋影片。這些授課內容與互動,至今仍能給我提醒和啟發。

 

 

關於論文主題發想與內容

 

工作坊後,雖然完成了兩篇文章,但這篇論文是第一次由自己構想成形的。常規參與肺癌團隊會議的我,想要探討葡萄糖正子掃描(FDG-PET)在肺癌罕見類別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 中,能扮演的角色為何。

 

我從文獻找靈感,發現此主題過去僅有三篇 case reports 發表,然而並不是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就能被成功刊登,題目怎麼訂是關鍵、要提出臨床待解決的問題。

 

跟科內師長多次討論後,發現過往文獻 pretreatment stage 不一定能預測患者預後,同時我們手上的資料顯示 stage I-IVA LELC 患者預後較其他類別肺癌好上許多,這是舊版 AJCC staging system 未能反映出來的表現。

 

可惜患者數量不多,因此師長建議將其他院區的資料納入,果然其他院區也有相同的表現。我們結合了正子掃描和新版 AJCC 8th edition staging system 後,便能有效預測 LELC 患者的分期,臨床醫師也能參考檢查結果給予 stage I-IVA LELC 患者積極的治療。

 

 

論文撰寫與投稿

 

題目訂立後,論文結構依照工作坊所教原則逐步完成,圖表也用上過去論文常見格式來設計,撰寫完成的速度快多了。投稿到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的過程也十分順利、僅需 minor revision,從投稿到論文接受僅隔了一個月。

 

唯有真正投入,才能獲取一些果實。感激工作坊的老師們給我正確的方向,讓我踏出了研究的第一步。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0228_第十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