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中榮總 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韻文 醫師

在論文發表的成長路上,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的研究風氣盛行,主治醫師們都很願意指導。報考次專科需要 original article,升任主治醫師需要 SCI original article。
在總醫師時期,資深主治醫師就主動邀請我「靠行」。到了主治醫師第三年,在科內資深主治醫師們的指導下,陸陸續續寫了 4 篇 SCI original article 和 2 篇 SCI letter。
不滿意自己的寫作進度
一開始寫 original article 時,是主治醫師提供圖表,我觀摩主治醫師以前發表過的論文,同時參考醫院科內和學會的論文寫作課講義,一句一句模仿撰寫。
後來我學會自己整理資料,與生統小組討論圖表,由生統小組製作圖表後,一樣參考主治醫師發表的論文和寫作課講義,再逐句撰寫。雖然速度越來越快,我還是不滿意自己的進度。
主治醫師們都說,成功發表 3 篇 SCI original article 後,就可以開始嘗試擔任通訊作者。經過盤點,我認為若要擔任通訊作者,和我的通訊作者們相比,能力仍有落差,特別是在統計分析與整體架構掌握上。
幸運起步後的哈佛衝擊
2024–2025 年間,我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過敏及臨床免疫科擔任一年期研究員。
在哈佛體系中,每位研究員都有統計分析與獨立擔任通訊作者的能力。雖然 BWH 有生統小組,但僅提供諮詢建議,不協助實際分析,我感覺自己走到哪都低人一截。今年 7 月從美國進修回來後,我發現同儕們已經開始擔任通訊作者,感受到更大的時間壓力,也更篤定自己必須獨立,因此決定進修。
身處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相當幸運,一直以來,醫院、科內、風濕學會都會舉辦各種研究課程與生統課程。這些課程內容豐富,但我發現聽完之後打開電腦,仍不太會實際操作統計軟體。選擇報名新思惟的課程,主要就是為了互動實作,可以親手操作、不會就現場發問,確保每個環節都能真正學會。
有論文發表經驗,一整天的課程依然物超所值。
工作坊其中一位講者一銘主任,是科內指導我的通訊作者之一。第一次和主任合作 original article 時,我已有兩篇 original article 發表經驗,但從資料蒐集到論文撰寫,主任仍花了許多時間教導我。
我一度覺得,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應該是主任才對。因為我想要在主治醫師第四年升等,主任也支持我,讓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投稿第二篇論文,從分數高往分數低,一路投到第十家(Impact Factor: 3.2)才成功發表。
即使我已經有 6 篇 SCI 論文的發表經驗,一整天的課程依然物超所值。從論文四大段落的寫作重點、統計圖表排版到期刊選擇策略,讓我發現過去許多被主任順手改掉的錯誤(謝謝主任,也對不起主任)。
有些細節我以為看懂,其實是誤解;還有許多沒看懂的小細節,也在課程中一一解惑。課程中提到的 AI 輔助應用,也讓我學會結合自己的思考與 AI 工具,加速論文撰寫流程。讓我有信心,下一篇論文可以寫得更快、更好。
從「知道」到「做到」的實戰演練
為了最大化學習效果,我在課前看完活動內容的相關文章,也閱讀所有得獎與非得獎作品的解析與心得,並用 ChatGPT 將我認為重要的部分整理成「必須做到」與「必須避免」的 checklist。
這樣做的好處是,上課時我能更聚焦於技巧細節,不會分心於觀念釐清。上課時靠著鉅細靡遺的課程手冊,即使是很具挑戰性的圖表(畫到一半就累了…),仍能在三小時期限內完成。能夠現場克服挑戰、解決實務問題,真的很有成就感!
再加上講師們分享 IRB 撰寫的實務秘訣,我給自己的目標是:在一年內至少完成三篇過去 20 年科內過敏研究的回溯性 original article,讓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在國際上更加發揚光大。
謝謝蔡校長、吳醫師、一銘主任和新思惟團隊的用心,讓我從「知道」走向「做到」,並找到更有效率的研究節奏。
(釔編按:恭喜陳醫師在互動實作的作品獲得「統計製圖大獎」)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