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羅拉多大學 醫學院 感染科 邱家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巨環類抗生素過敏患者使用 Fidaxomicin 後的過敏反應發生率之研究,獲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刊登!
同個家族的抗生素,患者都會過敏嗎?
Macrolide 家族抗生素在市面上有四種常用的藥物,分別是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Erythromycin 和 Fidaxomicin。雖然都是在同一個家族,它們結構相似,但是前三種(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Erythromycin)多用於呼吸道感染,而 Fidaxomicin 因為結構的關係,口服吸收差,所以藥物濃度大多在腸胃道,唯一的適應症是用來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這個腸胃道感染。
去年夏天,我開始當主治醫師,有一位病人被轉介來我的門診,理由是「病人有 Azithromycin 藥物過敏史,所以不能吃 Fidaxomicin」。當下我心中就想:「Fidaxomicin 這個藥物濃度都在腸胃道,會跟同個家族的抗生素有交互作用嗎 ? 我怎麼都沒聽說這個問題?」然後就跟我們感染科藥師討論,只找到兩篇很小的 case series 在討論這個議題,一篇有 3 個病人,另一篇有 11 個病人,而且兩篇結論是相反的。
單一醫院的個案數太少?用大數據來解決!
原本想針對我們醫院來做一個回顧性研究,但是發現這個家族抗生素過敏的機率只有不到千分之五,然後要找到同時使用 Azithromycin / Clarithromycin / Erythromycin 和 Fidaxomicin 的病人只有個位數,因此不適合做單一醫院的回顧性研究。剛好我們醫院資深教授有在用 TriNetX 這個大數據庫,於是我就跟他學怎麼使用,後來改用大數據研究來探討這個問題。
在研究領域上,不同時期要找不同資源,也要看自己的醫院部門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再根據手上的資源看能不能解決臨床看到的問題。完全同意蔡校長常說的,隨著臨床經驗的增長,對於尋找研究主題的靈敏度提高,找主題變得沒那麼難,難度就變成如何去回答問題跟運用手中資源。
當主治醫師後才發現,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以前當 fellow 的時候好想趕快當主治醫師,因為錢比較多,時間也比較充裕;當了主治醫師才發現,責任變大、錢變多,但是空閒時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有很多行政會議要開,很多關於醫院與「人」的事情需要去協調與解決,因此時間的管理與分配變得很重要。
白天幾乎都在忙醫院的事情,需要用晚上跟假日的時間來學習 TriNetX 這個大數據庫跟寫文章。由於我是第一次使用大數據來研究,有一個很長的學習曲線,花了 1 個月才搞定我的資料。
經歷過投稿被拒、統計重跑,最終順利發表。
這篇第一次是投到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IF 3.9) Brief Report,但是被拒絕,然後投到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IF 4.1),先是投在沒有字數限制的 Research Articles,後來 reviewer 要求說改成字數較少 Short-Form Papers,不過還是算 original article。
JAC 和 AAC 在感染科來說其實是差不多的期刊,分數在 3-5 分之間徘徊,不過 JAC 是歐洲研究為主,AAC 是美國研究為主。在 AAC 進行 revision 時,審閱者點出我一個邏輯上的謬誤,然後 odds ratio 統計要重跑一次。重算過後的 odds ratio 小很多,但是「對 Azithromycin 或 Clarithromycin 或 Erythromycin 過敏的人,有可能會對 Fidaxomicin 過敏」這個結論是一樣的。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