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提問與結構化寫作,文章發表一篇又一篇!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對比減重代謝手術在患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和肥胖成人中的比較性療效之研究,獲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刊登!

 

 

MEPA_20210912_0169

 

 

從臨床提問,回到研究設計的起點。

 

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講師提到,最快找到題目的方式,其實是從「解決自身臨床困惑」開始。

 

這篇研究的靈感,正是來自臨床上的一個反覆困惑:許多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病人常同時存在肥胖,治療選項常在《代謝手術》與《tirzepatide》之間猶豫不決。

 

傳統上,減重代謝手術被認為是改善肝臟脂肪沉積最強而有力的方式,甚至能改善肝纖維化。然而,手術的接受度與風險始終是限制。另一方面,tirzepatide 近年來因強大的降重與代謝改善效果受到關注,也有初步證據顯示能改善肝臟指標。於是我們產生疑問:在 MASLD 與肥胖的患者中,tirzepatide 與代謝手術相比,效果差異究竟有多大?

 

能把這個問題從觀察變成研究計畫,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步。因為這並不只是療效數字的比較,而是嘗試回應病人與醫師在真實世界治療選擇上的難題。要設計這樣的研究,就必須更細緻看見「為何這群人會選擇手術?」「哪些人選擇了藥物?」「這些選擇背後代表什麼?」

 

 

數據會說話,但靈魂,是我們透過研究給予的。

 

我們使用多機構資料庫,涵蓋大量 MASLD 合併肥胖的病人。最大的挑戰,在於兩群病人的基線條件差異極大:接受手術的患者,往往年輕、病情更嚴重;而使用 tirzepatide 的患者,則多半伴隨代謝共病。

 

若不處理這些差異,結果將無法信任。

 

因此我們使用傾向分數配對(PSM),盡量讓兩組病人在基線條件上達到平衡,並花費大量時間反覆討論:哪些變項該納入?缺值怎麼處理?怎麼做敏感性分析?

 

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數據處理並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研究設計的一部分。這些細微的處理,都會直接影響研究的可信度。

 

 

解釋結果,不只靠數字。

 

這項研究最困難的,是如何詮釋臨床意義。即使數據顯示兩者在短期內,都能有效改善體重與肝臟指標,但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解釋,「速度快卻伴隨風險的手術」與「漸進、安全但需長期持續的藥物」之間的差異。我們不只從數字,更從病人的角度去思考。

 

結果顯示,代謝手術與 tirzepatide,皆能有效改善肥胖與 MASLD 的臨床結果,但各有優劣。

 

手術效果明顯且快速,尤其在體重與肝酵素下降方面;而 tirzepatide 的效果則較為漸進、穩定,且具可逆性與良好安全性,對於無法或不願接受手術的病人是一個重要選項。

 

這項研究讓我理解:研究的目的不是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給出「可以讓人做選擇的答案」。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生活狀況,需要的是有選擇的空間。我們的角色是把數據整理好,讓臨床決策更有依據。

 

 

不怕找不到題目。臨床觀察,是研究者最大的題材庫。

 

這篇研究讓我最大的收穫是:臨床觀察可以成為研究的起點。從病房裡病人的問題,到數據庫分析,再回饋到診間,這樣的循環讓我更加確信研究與臨床密不可分。

 

在學術上,我也更加熟悉如何處理大規模觀察性資料,如何進行穩健性檢驗,以及如何在討論中誠實呈現限制。例如,儘管我們透過 PSM 平衡了許多變項,但仍無法完全控制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這些重要因素。這提醒我,誠實面對限制,反而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展望未來,我希望能進一步探索 tirzepatide 對 MASLD 患者的長期肝臟纖維化進展是否有影響,並思考是否能設計前瞻性研究或 RCT 來驗證。我相信這將是臨床與基礎研究的重要交集,也可能是未來治療 MASLD 的新契機。

 

 

4大段落能快速改寫,是有效率量產論文的關鍵。

 

透過課堂中所教的「四大段落」寫作架構填空方式,讓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每一部分都更能掌握應該聚焦與呈現的重點:從 Introduction 明確交代臨床問題與研究動機、Methods 中具體定義變項與說明統計策略選擇、Results 有邏輯地呈現分析圖表與重點數據,到 Discussion 誠實揭露研究限制與臨床意義的延伸。

 

每一段都更精準、通順,從從容容地與審閱者建立溝通橋樑,也是能快一篇又一篇的快速發表論文,最大的利基。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