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我最近聽說兩個相反的說法,請問那個才對?
一位研究所老師跟我說,學術社群很忌諱一稿兩投,self-plagiarism(自我抄襲),也是抄襲,所以不要拿準備投稿國際期刊的稿件,去參加學會。
另一位合作夥伴則說,如果曾經在學會發表過口頭內容,之後投稿國際期刊反而比較容易被接受。怎麼跟研究所老師說的相反?
請問,我最近進行的研究,同樣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先投學會,再投國際期刊呢?國際學會的截止日快到了,我很苦惱。
答:(蔡依橙)
這問題很有意思,答案是:這兩位說的都對。
怎麼解決眼前的困擾?
我建議你還是可以投稿國際學會,但用研究前半的資料作分析,並在標題註明 preliminary data,這樣就行。
這部分有其灰色地帶,也牽涉到你說的「學會」是什麼等級的。如果只是國內學會,資料也沒上網,多半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老師的提醒也沒錯
你的研究所老師說的也沒錯,假設有學者把自己的研究拿去國際學會發表,又一字不動的拿去國際期刊投稿。若網路一比對,發現標題摘要都一樣,事情就可大可小。
可大,就是用 self-plagiarism 自我抄襲檢舉並懲戒;可小,則是說會議發表跟國際期刊是不同形式,學界雖然常見,但仍存風險。
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型國際學會,會出會議的 proceedings,甚至邀請作者寫成全文,這種就更要避免跟未來自己的發表有相似性被比對到。
安全的做法
投稿到國際學會的,跟你最後發表到國際期刊的,內容不要一樣。
同學說,他的收案數預計是 300 人,目前進行到 245 人左右。我建議,先用整理前 150 人的資料,並用 preliminary data 的名義到國際會議發表。等 300 人收齊,再發一篇到國際期刊去。
這樣標題、摘要,都會長得不一樣,而且用 preliminary data 名義清楚區分,還能強調了國際學會的即時性跟交流性,就不會有問題。
為什麼合作夥伴也對?
至於合作伙伴說的也沒錯,是因為高階的國際學會,其口頭報告的投稿接受率,已經跟國際期刊差不多了,可能只有 20% 以下,甚至 5% 以下的都有。
能在這樣的審查下通過的,通常就是學術社群喜歡的東西,品質也很好,日後整理成全文去期刊發表,命中率自然會很高!
該怎麼拿捏?
總之,盡量降低投稿素材的相似性,投稿時,若系統有問,是否曾在其他地方投稿或發表時,誠實詳細告知,就沒問題!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