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三個月,成功發表我的第一篇網絡統合分析論文!

 

作者:萬芳醫院 麻醉科 賴文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00_innovarad_pr_laiwy_01_share_MEPA_20230318_0912

 

 

在住院醫師訓練的階段,我曾經參與過傳統統合分析的研究,從那時開始就對證據統整的研究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不過,對於進一步的「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雖然有所耳聞,也理解它的價值,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學習或操作過。

 

因此當我得知新思惟開設了 NMA 的一日工作坊,內心相當澎湃,心想著終於有機會補上那塊一直空著的拼圖。除了想更深入了解 NMA 的統計方法,更抱持著一個具體的目標:想要在課堂上直接用自己手邊的資料,跑出圖表、做出分析,讓理論與實作真正結合!

 

 

除了必修內容教學,老師也很熱心地給予我個人建議。

 

課程一開始,老師循序漸進地講解 NMA 的基本概念、模型建構,到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與共識等等,教學相當深入淺出,原本難以理解的東西,聽完馬上能懂。包括如何透過網絡圖呈現整體比較架構、如何處理間接比較與模型的假設邏輯、網絡統合分析跟傳統統合分析之間的差異,還有「那個網絡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以團隊最近成功發表的 NMA 論文,作為課堂上的示範案例,演繹如何從主題發想到實際進行,這對我來說充滿啟發,許多想法一擁而上。實作時間更帶著我們一步步操作,畫出 network plot、forest plot 等圖表。比起只是閱讀文獻裡華麗圖表的敬畏感,這樣的過程讓我產生信心,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原來可以做出這樣的圖!

 

更令我感激的是,老師不吝給予學生鼓勵與指導,在完成課堂指定練習後,我嘗試將自己的研究資料帶入程式中,進行初步分析與製圖,趁著中場休息時,我拿著自己資料跑出來的圖表與分析結果向蔡校長請教,校長非常細心地指出我研究設計與文獻搜尋上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的即時指導對我大有幫助。

 

 

課後開始動筆,真的成功寫出屬於我的文章。

 

課程結束後的週末,我把握時間依循課堂所學,將手邊的資料進行整理與搜尋,完成所有圖表的製作,接著,參考老師們在課堂中提供的範例架構與投稿建議,順利撰寫初稿。而最後這篇作品,居然順利投稿到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老實說,這結果真的超出我當初的想像。

 

回顧整個學習歷程,這堂課除了讓我掌握了網絡統合分析的基礎邏輯與實務應用、讓我對於能夠獨立寫出 NMA 文章的信心大增,更重要的是,老師們從實務出發的教學設計,不管是在文獻搜尋、主題訂定、投稿策略,與回覆審稿者等各方面的經驗分享,都為我在發表過程中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如果要說今年做了最值得的一件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就是參加這堂《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這堂課不只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帶來實際上的成果發表,更讓我找回了在學術研究上的信心與熱忱!非常感謝新思惟團隊與老師們的教學與陪伴,讓我不只是「學習」,更真正的「產出」,為我的學術經歷添上一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30318_第五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